“人生的支點越多,核心就越穩。”
很多人都在喊這句口號。
核心邏輯是:當你為生活構建起多元的「支點」——例如工作、愛情之外,加上運動、旅行、寫作、烹飪、騎行等諸多愛好——你的內在核心便會更加穩固,不易被單一領域的挫折所擊垮。
這不能說沒有道理,我們每個人都聽過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簡單道理。當工作受挫,還有嗜好提供慰藉;當情感不順,還有友情給予支持。
擁有多個“支點”,無疑能帶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接觸不同的領域和人群,也確實能幫助我們拓寬視野,從不同維度思考生命的意義,避免狹隘。
從小我層面的生存與調適角度,增加「人生支點」是一種相對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能讓生活看起來更平衡,讓情緒波動顯得不那麼劇烈。
但真正的“內核之穩”,並不是透過外在的“支點”累積或建構而成的。
增加支點,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甚至是一種飲鴯止渴。
即便我們增添無數“支點”,如果其根本動力仍源於內在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那麼這些“支點”依然是小我為了填補空虛、應對不安而構建的防禦工事。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在豐富生活,其實是在用新的忙碌掩蓋舊的不安;你以為在建立穩定,實則在用外在支撐延緩內在崩潰。
當一個人因工作不順而感到「我是個失敗者」的匱乏時,他透過戀愛、旅行、寫作來「撐住」自己,可能只是在重新確認「我還有價值」。這種「獲取能量」的方式,依然是向外尋求,而非向內觀照。這種「填充」只會讓內在的空洞變得更不明顯,卻不會讓它消失。這就像是往一個漏水的杯子裡不斷加水,卻不去修補杯底的裂縫。
原本是為了分散風險的支點,如果不是源於內在的充盈與自由表達,而僅僅是為了“穩住內核”,它們本身也可能發展成為新的執著。當某個嗜好不能按照你的預期進行時,你是否會再次感到失落?當你無法去旅行時,是否會感到焦慮?這並非真正的自由,而是將自己綁在更多的外在條件上。
從這個角度看,增加支點,如果沒有內在覺知的提升作為基礎,就如同給自己套上了更多的黃金鐐銬,它們看起來光鮮亮麗,卻依然是束縛。
無論我們擁有多少個“支點”,如果我們的幸福和安全感仍然建立在這些外在事物的存在與否之上,那麼我們就始終無法真正自由。這些支點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外在條件”,我們的內在仍然是脆弱和被動的。一旦某個「支點」崩潰,我們的心弦仍會被撥動,甚至引起連鎖反應。
這種向外抓取模式的危險在於:它讓你不斷確認「我的幸福和穩固取決於外在事物」這一危險信念,從而阻礙了向內探究的可能,讓你離真正的解脫越來越遠。
我們強迫自己去「多整點」支點,目的是為了“穩住情緒”,我們可能在無形中壓抑了對挫折、失落、痛苦等真實感受的體驗。而這些負面情緒,往往是我們內在需要被看見、被療癒的訊號。如果我們總是透過外在活動來覆蓋它們,那麼這些未被處理的能量就會在內心深處積壓,最終以更破壞性的方式爆發出來。
危機和痛苦往往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當我們的某個「主線」支點被「炸毀」時,這正是我們停下來,向內探索,發現內在力量的絕佳機會。對外在「支點」的盲目追求,可能會讓我們耗盡能量在不適合自己的事物上,或是在虛假的滿足感中迷失。我們不斷向外尋求,卻忽略了向內探尋。
「人生的支點越多,核心就越穩」這句話,本身就暗示「核心」不穩,需要外部支撐。但真正的「核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我──它本來就是圓滿、完整、自足、永恆且不動搖的。它無需被“支撐”,因為它是一切存在的根基。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於“支點太少”,而是我們為什麼總是感到“不夠”。
很多人說:“最可靠的支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但這「自己」到底是誰?你說的“自己”,是你的思想、身體、能力嗎?這些都仍是小我所認同的、可變且有限的面向。思想會改變,身體會衰老,能力可能被取代。如果將這些視為“最可靠的支點”,那麼這個支點終究會隨時間流逝而動搖。
我們所認為的“內核不穩”,並非“本性”不穩,而是小我結構的不穩。小我由可變且有限的信念和認同構建,當它所認同的「支點」動搖時,才會痛苦。所以, “增加支點”與其說是讓“內核更穩”,不如說是讓小我有了更多轉移注意力的目標,減少其因單一依賴而產生的劇烈震盪。這只是應對小我脆弱性的策略,而非通往自然穩固的道路。
真正的「治本」之路不是向外疊加,而是向內剝離。
真正的「治本」之路,始於:
覺察:認知到痛苦、匱乏和過度執著,都源自於小我的運作。
允許與面對:當痛苦、空虛升起時,不逃避,而是全然地允許它們存在,去感受其本質,探究其背後隱藏的信念。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卻是通往真實的第一步。
連結本性:當我們不再被小我的恐懼和慾望驅動,當外在的「支點」不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我們便有機會觸及自身的本性。這份本性是圓滿、自足、永恆的,無需任何外在支撐,它就是一切的根基,最穩固的「內核」。
當一個人真正與自己的本性連結時,他依然可以去旅行、寫作、烹飪、擁有事業和愛情。但這些活動不再是“支點”或“撐住匱乏的工具”,它們變成了生命能量的自由流淌與內在豐盛的自然外顯。此時,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幻,他都不會被輕易動搖,因為他知道:他所是的那個“自己”,是超越一切表象,永恆不變的。
當你感到脆弱、無助,或被單一事物所困擾時,請不要只滿足於去尋找新的「支點」。那份痛苦,那份無望,正是生命在溫柔地邀請你:停下來,向內看,探究這痛苦的本質是什麼?這份「匱乏感」從何而來?我真正是誰?
真正的能量循環,不是外在支點的相互連結,而是你與自身本性的持續連結。這份連接,將帶給你源源不絕的內在力量與底氣,因為你將發現:
你所尋求的“穩固”,一直都在你的內在,從未需要任何外在的支點來支撐。你本身就是最堅實、最可靠、最永恆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