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I The Chariot
「我看起來很冷靜很穩,但其實我只是拼命撐住,不讓自己垮下來。」
🌗 內在衝突:掌控 V.S 失控
面向A:意志與控制力 V|S B:內在慾望與原始本能
我要掌握人生方向、堅定不移 V|S 但我內心的欲望、衝動、不安一直冒出來。
我要看起來很有紀律、有能力 V|S 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不能失控,因為別人都看著我 V|S 但我好累,我快撐不住了。
🕯️ 舉例情境:
- 一個人外表看起來超自律、超能幹,什麼都照計畫走,但他內心其實早已厭倦、空虛,甚至快要崩潰。他不能說,因為「我必須撐住」。
→ 他就是戰車。外在穩、內在亂,這衝突耗盡了他。 - 你對某件事很堅持(例如念研究所、經營一段馬拉松式感情),過程中有很多質疑、壓力,但你強迫自己咬牙往前,完全不處理那些浮現的負面情緒。
→ 這就是戰車的內在衝突:我不允許自己軟弱,但情緒一直在地底炸鍋。
IX The Hermit
「我說我想一個人靜一靜,但其實我也很想有人懂我,只是說不出口。」
🌗 內在矛盾: 孤獨 V.S 被理解
面向A:獨處與內省的渴望 V|S B:被理解與情感連結的需求
我想遠離紛擾,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V|S 我也害怕孤單,想要有人懂我。
我覺得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道路 V|S 可是我也會懷疑,我是不是只是在逃避。
我選擇獨行,是因為這樣才清楚 V|S 我也會羨慕別人的熱鬧與親密。
🕯️ 舉例情境:
- 一個人選擇暫時遠離社交圈,專心準備考試或療癒自己,表面是理性選擇,內心卻常覺得孤單、失落、懷疑這樣做是否值得。
→ 他就是隱者:內在渴望清明,但也懷念熱鬧與關係。 - 你覺得與人連結常帶來混亂、責任與不自由,所以你開始築起牆,但當你終於獨處時,卻也覺得沒人懂你、沒人能分享這些經歷。
→ 這種「自主 vs. 連結」的二元糾結,是典型的隱者能量。
XII The Hanged Man
「我知道該放下了,可是我還在等、還在撐,放不下也動不了。」
🌗 內在衝突:放手 V.S 緊抓不捨
面向A:臣服、放下、靈性蛻變 V|S B:控制、抓住、不捨
我要學習放手,讓事情自然發生 V|S 但我還想挽回、想改變、想證明。
我知道現在不適合行動 V|S 可是我焦慮、怕錯過、怕失敗。
停下來,也是一種進程 V|S 但我怎麼能眼睜睜看它錯過?
🕯️ 舉例情境:
- 你結束一段關係或工作,表面上接受了,但內心還在反覆想「我還可以怎麼做?如果我早點⋯⋯會不會有不同?」
→ 外在靜止,內在仍在激烈活動。這就是吊人:身體靜止,情緒翻騰。 - 你正在等一個機會成熟,理智知道現在不能貿然行動,但每天都會想「是不是該做點什麼?」
→ 這是吊人的經典拉扯:「我不能動,但我不動就焦慮。」
XIV Art
「我努力想把兩邊融合起來,但越想調和,心裡反而越拉扯。」
🌗 內在矛盾:所有對立的矛盾
面向A:我想要自由、有彈性的自己 V|S B:我也想要紀律、清晰、有原則的自己
我渴望感性、靈性、創造力 V|S 我也重視理性、邏輯與掌控感。
我想成為一個整合的人,不想切割自己 V|S 但我不知道怎麼把兩邊放在一起不打架。
🌗 同時存在內在衝突的表現
- 為了整合自己而努力,但過程中總覺得自己不夠純粹、不夠完整、不夠像樣
- 嘗試把兩種生活方式、兩段關係、兩種信仰結合,卻一直「卡卡的」
- 容易懷疑:「我是不是在折衷、妥協,而不是整合?」
🕯️ 舉例情境:
- 你是一個助人者,但你也渴望有自己的情緒與慾望,你常問自己:「我可以一邊陪伴別人,一邊也滿足自己嗎?」
→ 這種「我能不能同時是兩種樣子」的拉扯,就是藝術牌的能量。 - 你嘗試讓理性與感性共存,但常常工作時太壓抑情緒,放鬆時又無法掌控節奏。你希望成為一個「平衡的人」,卻總是兩邊擺盪。
→ 你並不是真的失衡,而是在進行深層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