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有個新聞,標題通常是下有八千名員工將因為AI而被裁員,其中主要為HR部門。然後五月初的時候已經有大約200名HR因為AI的協助相關行政工作,而被裁撤。
#可被AI取代
當然多數中小企業,短期之內大概很難真的透過AI取代這些常見的行政工作,畢竟規則設計不夠明確,有太多人為可控。反之,對於一些規模組織夠大,HR的行政工作可被取定性就很高,這也是IBM主要裁撤的相關人員與角色,畢竟這樣全球化的組織,依新聞來看有非常大量重複性的工作是可被取代的。

#人資無用論
然後看了某些討論的風向,某個程度也不意外的許多人認為HR就是該被裁撤,畢竟相關規則設計清楚,出勤算薪招募績效,都可以被設定好規則然後AI取代,召募就留用人單位主管即可。另外還有一些人資就是放一些皇親國戚,或者就是一些資方打手,愛拍馬屁的等等。

#人資真的無用了嗎
如何透過科技去降低重複性高的行政工作,然後釋出更多的能量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是關鍵。當然,如果你如我一樣還是身陷許多重複性工作,如何透過科技去提高效率,找到更快速的方式,然後釋出自己能量去學習。
學什麼呢?
被取代的不是所有人,而是無法與AI協作的人,練習去使用,用了發現那裏不足,有許多免費的資源,也有付費的資源,好好去學習。然後再回過頭來用在工作之中,這些能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就高了。

#人資還可以做什麼
就我個人觀察,在各項功能上,比較跟人高度相關的就會越晚被取代。招募規模不夠大的組織,還是會很仰賴人資,但得善用AI去協助篩選履歷。訓練雖然有很多AI能做的,但屬於比較軟性能力還是需要有人來教,而哪些人該學,學習發展路徑這些訓練地圖,規劃盤點還是很有必要性。組織發展,訓練的源頭來自於組織發展的需求,畢竟再怎麼強大的企業招牌,總還是需要內部訓練與晉升才能滿足,組織發展就是一門有專業性也需要經驗的高階能力。

員工關係,這更加是企業雇主品牌的核心之一,AI可以協助設計規畫評估,但最終會需要推動與執行,怎麼在有限資源之中去爭取,然後滾動內部員工的認同,透過這樣的認同去招募更多認同企業的人才,就會更加關鍵。

#人才一定會兩極化發展
顯然,低階入門的工作一定會越參雜越多事情,要找到純人資的入門工作應該是會越來越少。然後同時對於這些相對中高階,也會變得稀缺,畢竟要找有學術專業又要有實務經驗,真的不容易。
#有些事情短期變化不大長期很難說
台灣這個市場要走到AI完全取代,短期兩三年大概機率不高,但放長個十年就很難說,很多趨勢都是這樣,看到了就該提早準備,不要等到浪真的來了,才躲不及,至於具體還能做點什麼,也還說不準,總是保持學習,與市場新知接軌,也許會看到些什麼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人事阿崴 #看新聞有感 #HRfrom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