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移工來台最大比例還是想要賺錢,相對於生活體驗未必那麼在意。但基本上薪資就是跟著基本工資,然後非常地想要加班,透過加班費來增加自己收入,如果有一些額外的年終,獎金,福利等等就會能有一定程度的留才效果。
#零付費
移工來台前通常會還有一些花費,主要是海外仲介會收取,體檢,機票辦證,基本上大概四萬台幣上下跑不掉,所以許多移工都得先辦理借貸,才有辦法到海外工作,抵台之後,每月也還有仲介服務費,固定台灣體檢,膳宿費用等等。
因為人權因素,許多電子業會希望供應商符合零付費,所以這些成本就需要由雇主負擔,也就會墊高了不少成本,但同時對於移工來說,如果知道這家企業屬於零付費的企業,就會知道可以少支付,對企業來說也許比較有機會接到一些歐美大廠的訂單。

#獎酬要有但不一定要一樣
假如同樣的工作點同時有台籍也有移工,移工一定會知道薪酬架構不同,當然他們會接受計算基礎有所不同,但不適合完全沒有,也就是可以比台籍少,但不要都沒有,只是也有所謂平等性的問題。
這部分就會需要能夠明顯地確認台籍與移工在工作上有所不同,又或者是該站點是可以完全都由移工作業,只有組長的管理職屬於本國籍,就能夠稍加避免。

#晉升
對於表現好的移工,應該還是有設計晉升的制度,未必要達到中階移工的水準,但要拉出一些差異性,也許是從獎金也許是本薪就有差異,透過這樣鼓勵人員也讓移工知道,這個公司體制是有長遠發展的。

#汰換
有好的也會有不好的,某種程度如果問題困擾不大,那就等到三年合約到期不要續聘,基本上不太有多的衍伸成本。假如問題相對棘手,但又沒有到違反重大工作規則,那就稍加留意資遣的計算是比較舊制人員的計算方式。

#說到底都一樣
不論台籍或移工,本來就應該要有相關的薪酬制度,透過獎金去差異化人員的貢獻程度。有晉升機會讓人員長遠有留下來發展的空間與意願,同時也有汰換的機制去調整人員的特質與工作狀態。

#基層主管就顯得重要
如果日常給予的協助與關心足夠,薪酬不要差太多,人都一樣,主管不要過度誇張,基本上工作就是來賺錢,不會有太多問題。對於製造現場的基層主管,其實就需要投入一些訓練資源,而不只是那些因為工作經驗豐富,效率比較快的現場人員就直接晉升主管,未必適合帶領組織與團隊。

每個月的移工月會都有差不多的主題,在沒有主管的支持之下,回答起來就很像政治人物,沒有針對問題回答,或是這個不是我的權責範圍,我會協助轉達但無法決定。講久了大概就是一種連自己都厭倦的狀態,就勉勵自己當作英文對話練習吧,也許下次可先請GPT給我多一點英文講稿好了。
#人事阿崴 #HRfrom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