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靜離職」到「安靜蓬勃」的職場描述幻術:我們是否一直在被標題牽著走?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所謂的『更好』,從來不代表對每個人都更好……它總是意味著對某些人來說會變得更糟。」“Better never means better for everyone… It always means worse, for some.” ~ 摘自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所寫著名小說《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2022年你還在讀《Quiet Quitting 安靜離職》,2023年你被變成了《Loud Quitting 大聲離職》,現在到2025年,《Quiet Thriving 安靜蓬勃》又要開始席捲社群與企業簡報。

這幾年的『職場風潮』定義的更新的速度,簡直比流行服裝的週期還短命。

所以問題來了:到底是我們的職場狀態又改變了,還是媒體的標題,又換了件新衣服?

raw-image
報導連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18783

社會熱點:從TikTok病毒到Forbes的祝福

當初「安靜離職」風行全球,起因是一則 TikTok 青年抱怨工作不想加班、但又不想被fire的短視頻,卻莫名其妙變成了新世代的勞動反抗名詞。

幾個月後,主流媒體、高階主管、HR圈輪番「定義」、「詮釋」、「再詮釋」,安靜離職被貼上了Z世代懶惰標籤,也被包裝成心理健康的對策。

而如今的「安靜蓬勃 Quiet Thriving」,則由《Globe and Mail》、《Forbes》這些商業媒體加持,主打「內在平靜」、「自我成長」、「重新熱愛工作」,看起來像是職場覺醒的再延續,其實更像一場包裝精緻的集體自我麻痺。

為什麼媒體總愛幫我們「定義」什麼?

您是否好奇:為什麼媒體總愛「定義」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定義權」就是「詮釋權」,也是「權力」。

媒體不是被動報導現象,而是積極建構現象。

他們需要將一個模糊的集體感受—如倦怠、壓力、不滿—包裝成一個聳動又可販售的名詞,這樣才能讓新聞有焦點、讓社群有標籤、讓演講有主題、讓報導有方向。

這些詞彙看似是觀察的結果,其實是市場需求下的產物。它能引導話題、製造流量、吸引品牌與顧問跟風投入。

一個好用的詞,就像一張好記又帶情緒的 hashtag,不必解釋,只要套用—大家就能開始發文、開會、開課程。

但問題在於:當所有人都只說「安靜蓬勃」,誰還會去問為什麼會倦怠?

「蓬勃」到底是什麼意思?

回到主題,所謂「安靜蓬勃 Quiet Thriving」是指什麼?在倡議者口中指:這指的是在不離職的狀況下,透過內在轉念與微行動,讓自己在原工作中重拾熱情與成長感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被逼到沒得選,只好改變心態」的心理操作。

它鼓勵你:

  • 停止抱怨,練習感恩
  • 不要求升遷,只求穩定
  • 不反抗制度,而是適應壓力

換個說法就是:「沒辦法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

但老實說,這是否有點像職場版的心靈靜思或宗教信仰?

發展歷程:從反動到馴化的三年劇本

  • 2022年Quiet Quitting 安靜離職 當道,職場人擺爛有理,主管急著找對策,HR忙著想新詞
  • 2023年Loud Quitting 大聲離職 上場,員工開始拍片對公司開嗆,帶動另類離職潮
  • 2024年Quiet Firing 安靜開除 暗中流行,主管冷處理員工逼其自願離職
  • 2025年Quiet Thriving 安靜蓬勃 忽然成為解方,一切重返內在平靜

這種從放棄→怒吼→被迫走人→內觀療癒,最終你還是留在原地,只是多了點冥想、喝了幾杯花草茶而已。

馬斯洛的金字塔 vs 企業KPI壓力鍋

當然,支持者會說這是在自我實現,是馬斯洛(Abraham Maslow)心理需求階層中的高階進化。 但抱歉,企業考核從來不是用「你今天感覺有成長嗎?」 而是問:「你這季績效有達標嗎?」

安靜蓬勃在KPI的鐵拳下,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妥協。 HR與管理者若真信這一套,恐怕會誤以為員工臉上的笑容,就是對制度的認同,殊不知那只是PTSD後的高級偽裝。

我甚至懷疑,這個名詞是歐美科技產業一年多來不斷頻頻裁員下,所刻意形塑的公關對應訴求。

倫敦中階經理的空窗重啟法

譬如報導中提到倫敦科技公司的行銷經理 Priya,透過「空出思考時間」與「兩週一次的健康檢查」重新找回工作熱情。 表面上是安靜蓬勃的典範,實際上也許只是:一個沒辦法離職但又不想死心的人,在極限中找縫生存的掙扎縮影

就如同近年來有些企業試圖導入Quiet Thriving 類似的概念,舉辦冥想課程、情緒正念訓練、甚至發放「工作祝福卡」試圖透過這些措施來提高員工體驗與認同度…… 但卻可能忽略了員工真正缺乏的是:公平、透明與升遷機會

你不能叫一個薪水低又被壓榨的員工「去追尋內心平靜」,那只是職場版的PUA(情緒操控)。

另一個視角:這真的是趨勢,還是包裝過的認命?

我們該問的不是:「怎麼幫員工安靜蓬勃?」

而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開始需要這種自我麻醉?」

這些潮流用語像是把災難包裝成機會,給你一顆糖之前先甩你一巴掌。它們不是職場解方,而是將問題個人化的政治話術。

真正的解方應該是三件事:

  1. 系統性重新設計職位結構與晉升機制
  2. 建立可以實話實說的心理安全空間
  3. 減少「口號管理」,重視行動管理

重點不是叫員工「調整心態」,而是企業應該嚴肅面對調整制度與文化的期待

別再被名詞收編了,你可以選擇不加入這場命名遊戲

這些漂亮名詞的最大危機,不是它們無效,而是它們會讓我們忽略真正該被質疑的結構性問題。

所以別再追新詞,別再跟風潮,我們應該問:

你的工作是真正讓你活著,還是只是沒死?

我想要說的是:如果一種職場概念,只對企業有利,那它從來就不會讓人「蓬勃」。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40會員
322內容數
2025/06/24
這個主題的核心問題其實:不是「怎麼讓他看到我」,而是「怎麼讓我在他的世界裡自然地出現,並被標記為同一圈層的人」。
Thumbnail
2025/06/24
這個主題的核心問題其實:不是「怎麼讓他看到我」,而是「怎麼讓我在他的世界裡自然地出現,並被標記為同一圈層的人」。
Thumbnail
2025/06/24
本文探討男性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五種傷痕:情緒壓抑、父職缺席、競爭性結構、失語文化以及社會商業結構的冷落,並呼籲建立一個安全場域,讓男性能坦誠面對自身情緒與需求,促進性別平權。
Thumbnail
2025/06/24
本文探討男性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五種傷痕:情緒壓抑、父職缺席、競爭性結構、失語文化以及社會商業結構的冷落,並呼籲建立一個安全場域,讓男性能坦誠面對自身情緒與需求,促進性別平權。
Thumbnail
2025/06/20
世安哥的十個深度幻想——為什麼企業找不到人,求職者也找不到工作? 你以為是市場不好,我懷疑這是個系統性的幻覺。 從技能錯位到薪資幻覺,從職涯指引失能到招募流程黑箱, 十個問題,一個比一個像現代職場的荒謬劇場。
Thumbnail
2025/06/20
世安哥的十個深度幻想——為什麼企業找不到人,求職者也找不到工作? 你以為是市場不好,我懷疑這是個系統性的幻覺。 從技能錯位到薪資幻覺,從職涯指引失能到招募流程黑箱, 十個問題,一個比一個像現代職場的荒謬劇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在這個講求效率、強調績效的時代,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越努力工作,內心反而越痛苦?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並不孤單。許多職場菁英都曾經歷過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但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在追求卓越和維持心理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婷的故事。小婷是一名在知名廣告公司工作的創意總監。
Thumbnail
在這個講求效率、強調績效的時代,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越努力工作,內心反而越痛苦?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並不孤單。許多職場菁英都曾經歷過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但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在追求卓越和維持心理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婷的故事。小婷是一名在知名廣告公司工作的創意總監。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看到〔大疏離潮〕,〔懶女孩工作〕,筆者意識到,人類終於像人一樣的,可以好好活著。因為不拘泥於必須被收入綁架,被工作奴役,人類開始自我覺醒。打工度假,遠距工作,不拘泥於一種工作形式,已是現代人普遍追求的生活。現代人,活得更像人。
Thumbnail
看到〔大疏離潮〕,〔懶女孩工作〕,筆者意識到,人類終於像人一樣的,可以好好活著。因為不拘泥於必須被收入綁架,被工作奴役,人類開始自我覺醒。打工度假,遠距工作,不拘泥於一種工作形式,已是現代人普遍追求的生活。現代人,活得更像人。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在職場平心靜氣、修身養性,遠比過度爭權奪利、心機暗算,更能夠獲得內在的滿足和長期的幸福感。不合理的要求、不抱善念的人,我們人生中都沒少遇過,雖然煩人,但培養能平靜看待的心境、最低限度完成避不開的交集任務,也是一種成長。
Thumbnail
在職場平心靜氣、修身養性,遠比過度爭權奪利、心機暗算,更能夠獲得內在的滿足和長期的幸福感。不合理的要求、不抱善念的人,我們人生中都沒少遇過,雖然煩人,但培養能平靜看待的心境、最低限度完成避不開的交集任務,也是一種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報酬,到面對職場亂流後的改變。在工作的第二個十年裡,作者遭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勾心鬥角、顛倒黑白等,最後導致了安靜離職的決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報酬,到面對職場亂流後的改變。在工作的第二個十年裡,作者遭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勾心鬥角、顛倒黑白等,最後導致了安靜離職的決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