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愛看一部以人體為主題的卡通,裡面從器官到細胞,大大小小的角色都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著。出現最多的應該就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了,它們一個個形象生動,不知不覺中學到許多知識,也成為我最難忘的童年回憶。

人體大奇航
每當電視播放這部卡通時,我總是看得目不轉睛,那時長輩們紛紛議論,說這個孩子以後說不定會當醫生。雖然後來人生路走歪了(誤),但對人體的奧秘依舊充滿好奇,尤其是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潛能等待被激活?而我們要如何才能讓它發揮最大效用?
多年誤解
過去我們總悲觀地認為,大腦過了一個年齡後就會退化,且無法逆轉。
在神經可塑性的觀念提出後,這個觀念逐漸被打破。大腦到79歲仍具可塑性,且終身都能產生新的神經元。Richard J. Davidson於1992年的神經可塑性研究,進一步地拓寬我們對大腦的認知,證明冥想能增強注意力和決策相關腦區的活動,並且意識訓練可以實際重塑大腦結構。
神經可塑性的科學發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證明:改變、學習和進步永遠不會太遲,你有選擇權,也擁有力量。
打破敘事
不主動掌握人生方向的人,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活成了別人期望的樣子。
這個劇本,可能是過往他人對你的負面評價,充斥著謊言、羞愧與恐懼。那是別人一手打造,卻不是真正的你。
《神經可塑性》試圖打破人生敘事,它點出讓我們陷入「自動駕駛模式」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負面模式讓你陷入循環?唯有意識到它們,才能真正拿回人生的掌控權。

確認偏誤—你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大腦偏愛負面資訊,好消息是你可以經由訓練改變。
人生經驗塑造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帶著特定觀點或偏見看事情,就像戴上濾鏡一樣,會讓我們習慣用同樣的方式理解生活。
過去被朋友背叛的人,會形成「朋友都不可信」的模板。他會放大檢視朋友的言行舉止,最後總能找到證據證明:這個人也會背叛我!
對自己的負面信念也是如此,當你覺得自己不受歡迎,確認偏誤使你不斷找資訊證明,就會看到更多對你不友善的人。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什麼,或覺得自己不夠好,你一定會找到方法證明自己是對的。
重組潛意識
重複過多次的想法與行為會形成一種自動駕駛模式。
大腦會把過去的經驗存起來,當你遇到狀況時,它會快速找出以前的處理方式來參考。你的習慣和行為也是這樣來的,都是大腦根據經驗預設的反應。
如果你習慣用負面的方式看自己,這些想法就會驅動相應的負面行為。好在,改變內心的負面敘事,就能重新訓練這些自動反應。

1.放下你的手機
一早起來,你是否習慣先滑手機?
我們早上所接收的訊息與刺激,往往決定了一整天的情緒基調。以社群媒體開始新的一天,顯然不是好的選擇,會讓大腦開始渴望刺激。你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一直處於追求即時獎勵的循環中。
演算法會根據我們的瀏覽行為,不斷推送類似內容,形成「回音室效應」,逐漸窄化我們的視野,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強化某些偏見或負面情緒。
2.視覺化想像與注意力
這是運動員廣泛使用的方法,菲爾普斯會在腦中預演整個比賽過程,包括完美的入水、轉身和觸壁動作。老虎伍茲會在擊球前先在腦中「看見」球的飛行軌跡和落點。他們與其他選手的差別在於,強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整體實力。
當我們處於平靜與放鬆的狀態時,我們的大腦就能達到α和θ波,在這種狀態下,有助於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專注在想要改變的事,在一天中添加一段「心理訓練時間」,可以幫助你順利完成當天的計劃。
3.重複
改變需要時間醞釀與累積,且每個人的步調不同,可能是18天,也可能長達256天。
重複的力量巨大,為習慣、行為和思考模式創造新路徑的最重要方面。你會面對來自大腦的抵抗,想要回到過去的自動化模式,因此設定每日提醒很重要。

4.騰出空間
隨著經驗累積,你會逐漸學會在遇到刺激或挑戰時,不急於反應,而是先冷靜思考,然後選擇最合適的應對方式。面對事情時,我們往往會立即反應,但透過練習覺察,你會發現在刺激和反應之間,藏著一個珍貴的思考空間。學會善用這個空間,你就能從被情緒牽著走,轉變為有意識地選擇回應方式。
5.突破界限
這是改變任何習慣和取得成功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在改變的過程中,你難免會遇到想要放棄的時刻,渴望回到熟悉的舒適圈—即使那個狀態對你有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選擇維持有毒的關係。
此時大腦正在消耗大量能量,來嘗試新的改變,因此你可能需要調整你的日程安排,剔除不重要的事,為新的事物騰出更多空間。
6.制定策略 為遇到挫折做好準備
有了事先規劃,就能為改變增加燃料,防止倦怠。
想養成新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固定的流程。大腦喜歡有提醒和規律,看到特定東西或到了特定時間,就會自然而然做某些事。比如想記得吃維他命,就把它放在每天都會用到的水杯旁邊,這樣喝水時就會想起來了,這種方法稱為習慣綁定。
為遇到挫折做好準備
研究顯示,當我們改變對挫折的看法,不再將它視爲傷害,有助我們更有效地做出反應。最重要的是,當你刻意為挫折做準備時,會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心態,可以幫助你制定計劃。這讓我們形成一種預期心理,感覺局面盡在掌握中。
7.跨越恐懼與征服自我破壞
自我破壞的原因是,大腦因為恐懼,讓我們遠離未知事物,因而感到安全。
因為對大腦而言,熟悉感=安全感
一個已知負面結果
比未知事物的潛在危險要安全
拖延和完美主義是自我破壞的形式,通常意味著你不會踏出這一步,因為你擔心會失敗或者「不夠完美」。這些想法會阻礙你做積極的改變,並讓你陷入愧疚的循環中。
跨越恐懼的方法
積少成多
當你慢慢踏入未知的領域,你對大腦與身體釋出信號—你是安全的。你漸漸發現事情其實沒那麼困難,你可以再往前探尋。
當一個人開始學習游泳,可以先站在泳池邊,把腳趾頭伸進水裡感受水溫,告訴大腦這是安全的。接下來坐在池邊,讓小腿浸在水中晃動,感受浮力。大腦開始接受「水是安全的」這個訊息。當手扶池邊踢腿已經很順暢時,嘗試放開一隻手,然後放開雙手游個2-3步。
這就是「積少成多」的力量,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分解成微小的步驟,每一步都讓大腦感到安全,最終完成原本害怕的挑戰。
跳入深水區
有時候最快的改變方法就是『跳水式』,直接挑戰最困難的事情,不給自己退縮的藉口。比如想學演講就直接報名大型活動,想開始運動就直接挑戰馬拉松。
這種一次到位的做法雖然很極端,不是人人都適合,但對於那些一直在拖延、迫切需要改變的人,反而可能是最有效的推進方式。
結語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練習。但當你開始掌握人生的方向盤,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真的有能力重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記住,你不是命運的旁觀者,而是自己人生故事的編劇和主角。現在就開始,選擇一個最適合你的方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