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和xxx一樣」,曾經是讓我情緒潰堤的最後一根稻草。
「xxx」這個代名詞,可以是任何指稱,但背後的意義,代表的通常都是我極度不認同、最極力避免想要成為的人。
比如說,「你就跟你媽一樣。」印象中,這句話在任何關係面臨衝突之際,總會被對方率先當成搶白的武器。意思是,我就像我媽一樣,所有事情都要掌控在自己手上,但凡有一點不如己意,就會大發雷霆。
這句話的殺傷力,遠遠超過對方、還有我的想像所及。一來,我無法接受全盤信任的對方,有一天會拿最幽微的隱私來評斷我。
再者,我。一。點。都。不。像。我。媽。好嗎?
雖然我在當場的表現,其實與我媽無異,歇斯底里的程度,可能更勝我媽。
就這樣,許多年來,我就任由這句話,成為心底不能觸碰的底線,也因為這句話,終結與冷凍了我很珍惜的關係。
接觸人類圖和其他身心探索工具以後,我才開始思考,這句我以為是天條的禁忌,背後隱藏著我和原生家庭的認同追尋,我想成為我媽那樣的人生強者,但我也害怕成為我媽,因為被視為強者,她的情緒,從來被我們當成敬而遠之的洪水猛獸,恐懼再一步靠近,也關閉了同理。
所以,這句話才會具備如此強大的殺傷力。它代表的,不只是不認同,還有深沉的恐懼,害怕自己會不會變成像我媽那樣既強大、又孤寂的人?
當我空白且開放的情緒中心,對外界的刺激,照單全收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句話,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引信,所有的否認和防禦,都變成了攻擊。
這一集的Podcast,談的正是這個情緒引信。由只有共事不到幾個月的新同事來點燃,而這一次,我沒有選擇玉石俱焚。
的確,當我聽到那句熟悉的,「也許,你就和xxx一樣,是我錯看你了。」,我內心瞬間的怒火,簡直快要把自己淹沒。很想奮力回擊,你懂個屁,然後就此把這個人丟棄封鎖。
但是,就在微秒之間,我心裡湧上陌生的念頭,「為什麼要對一個認識不深的人,所講出的一句認識不清的話,發這麼大的脾氣?」
姑且不論對方值不值得,而是回到引發這個偏頗評價的源頭,我發現自己也不是全然無辜且無錯。
對方的氣場、能力,都是強者,在這樣的人面前,我不知不覺又退回到小時候的自己,面對高大如神祇的母親,一句話都不敢說。
既怕說多、更怕說錯,但是,不說,反而誤解越來越多。我和我媽之間的誤解,一直到我出書之後才開始真正理解與和解。中間數十年的歲月,幾乎在劍拔弩張、你追我趕中度過。我很後悔,也很惋惜,情份如此蹉跎虛度。
看著昂然而立的同事,我心裡不禁在想,到底還要讓童年迴避衝突和恐懼的怯懦,持續影響自己多久呢?
快要五十歲的我,能不能替自己認為正確的、應該捍衛的想法,堅持發聲一次?即使那個想法和對方南轅北轍,我也要有不怕衝撞、得罪的認知。
我很慶幸,這次並沒有被那句萬年心結「你就和xxx一樣」所左右,相反的,我嘗試去「接受」、而不去「解釋」這句話表面上的意思。
我是我媽的女兒,當然會像我媽啊。只是,成年的我,可以同時選擇強大,也願意示弱。強者並不一定孤單,只要願意下放我們力有未逮的地方,讓他人承擔。
至於同事口中,我相像的人,so what?我知道我們並不是同一種人,行動和時間會為我坐實彼此的差異。那就好啦,何必生那麼大的氣呢。
我和同事說,謝謝他願意來教我這一課,願意衝突,通常是因為我們仍然看重互相的存在,不惜動用能量來衝突。那麼,這樣的關係,最後一定會幫助我們找到最有利的合作位置。
這就是,我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曾經視衝突如畏途,如今,我正抬頭挺胸地走在這條以衝突換取理解的路上。
同事的回話,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好,我記得了,很開心今天真正認識妳。未來也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