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很久的同事或朋友,知道我曾經拙於言詞、羞於表達的過往,無不表示驚訝:「怎麼可能?你在人前與台前,總是侃侃而談,感覺超級享受的啊!」
某部分,得自於職場上弄假成真的積累,更大一部份,則和認識與實踐人類圖的自我設定有關。
我接觸人類圖這門知識的時候,工作上鐵血且重複的訓練,已經讓我的溝通技能,達到所謂「sophisticated」的地步。這是我歷任外商主管對我的一致性評價,意思是老練精深、通達世故。只不過,我一直對於這個英文單字,懷抱著矛盾且複雜的情緒,不只一次懷疑,那些檯面交際與人情交涉的言辭運用,真的足以說出全部的我嗎?
而人類圖裡喉嚨中心的「發聲設計」,為我解答了上述的疑惑。此後,我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探索,發掘自己的聲音從何而來?甚麼是與生俱來的發聲優勢?如何據此發展獨有的表達方式?
在我的設定當中,我擁有固定的發聲能量與模式,尤其擅長脈絡收整,化繁為簡、化零為整,最令我樂此不疲。
早年,我利用這個長項,拿下不少看重縝密邏輯的B端客戶,但是稍微講究創意、變動快速的消費品牌,則屢攻不破。我心裡一直很不服氣,直到我進了民生快消品產業,在那裡,才算認識溝通的玄妙,也學到和天生稟賦能夠相得益彰的表達訣竅。
那是一場很重要的呈報大會,我和同事各司其職,要把台灣的市場總覽、競品分析、行銷策略、溝通戰術,在一小時內,讓剛到任的亞太區總裁,有基礎卻具體的了解。
撇除英文不是母語的障礙不講,多如牛毛的數據和資訊、只有正港台灣人才能心領神會的市場和媒體屬性,都讓我傷透腦筋。預講了一次給當時的伯樂老闆聽,他眉頭也不皺一下,只問我兩個問題:
「你真心相信你說的嗎?」
我一時語塞,感覺好像沒辦法用簡單的一兩句話,清楚描述我想說的重點。然後,對於挑燈夜戰好幾晚的簡報內容,也少了言詞確鑿的信任感。
我知道那些內容是「正確」的,可是裡面缺乏「真實」的感情。坦白說,我既不相信、也不喜歡。
伯樂老闆朝我眨眨眼,「那你何不重新說一個,你喜歡、且相信的觀點呢?」
我幾乎一個晚上沒睡,把那份簡報從頭到尾翻修過一次。現在看來,那成為我未來在面對溝通表述時的核心架構:在「細節」與「事實」(62號閘門)的基礎上,延伸出「洞見」和「啟發」(23號閘門),從全盤思考、統合歸納的過程,培養出對於內容根深柢固的「相信」(56號閘門)。
內容以外,選擇一個恰如其分的定位,也有助於台前與人前的魅力展現,這是假裝或包裝不來的,我總是選擇從過往的「歷練」出發(33號閘門),將分享視為一種對於群體的「貢獻」(8號閘門)。
剛剛落幕的千人演講,也不例外。站在舞台上,第一次聽見自己從內在泊泊湧現的聲音,我覺得,好像自己說得不只是工作,而是自己的軌跡,以及使命。
也特別把BBC主播羅斯.阿特金斯(Ros Atkins)的著作:《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中,檢視成功表達的十大原則,附錄如下:
🎯淺顯:這是我所能表達的最簡單方式嗎?
🎯重大與必要細節:哪些細節資訊是不可或缺的?
🎯複雜性:這一主題尚有哪些是自己不了解的?
🎯效率:我有包含不必要的多餘資訊嗎?
🎯精確:我說的內容是我要溝通的重點嗎?
🎯來龍去脈:為什麼這個背景資訊對聽眾很重要?
🎯去除干擾:有任何口頭、書面或視覺上的干擾嗎?
🎯引人入勝:是否有導致聽眾注意力動搖的時刻?
🎯提供助益:我是否回答了聽眾可能會有的疑問?
🎯目的明確: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傳達什麼訊息?
這十大原則,當我身邊已經沒有伯樂老闆的耳提面命,發揮了最大的效能,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反問自己:
「你想說的重點,到底是甚麼?」
「你真心相信你說的嗎?」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