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是那種很擅長堅持計畫的人。無論是運動、寫作、早起、冥想,只要是「想養成的好習慣」,幾乎都在第三天以後自動消失。我常常責怪自己:「是不是自律不夠?是不是太懶?」但看完《原子目標:早上1分鐘,改變一整年!》這本書後,我突然發現,也許問題不是出在我做不到,而是我一開始就設得太難了。
像是寫作我就是經常想要一天就完成一篇,但是畢竟不是長期在寫作的人,常常會覺得一天一篇好像壓力很大,打開電腦就常常一個字都憋不出來。
這本書由一位韓國獸醫柳韓彬所寫,她自己也是從高度焦慮與倦怠的生活中走出來的人。她的做法讓我很有共鳴——不是硬逼自己達成什麼驚人的目標,而是用每天一分鐘的「原子級行動」開始對話、重新連結自己。她稱這些為「原子目標」,意思是:夠小,卻有推動生活的力量。🗓️ 30天原子目標表格:小行動,大轉變
以下是書中精心設計的30天微習慣行動表。這張表我自己印出來貼在書桌上,每天早上用鉛筆打勾、記錄感受,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設計:

🧠 原子級自我對話:我開始學著不批評自己
書中第一天的練習「對自己說出最想聽到的媽媽的話」,乍看之下有點尷尬,但當我真正閉上眼,在床上說:「你真的很努力,我為你感到驕傲。」我居然默默掉了幾滴眼淚。
我發現,原來我這些年習慣了「鞭策式的內心對話」,不小心就把自己當作失敗的戰犯,不夠好、不夠快、不夠聰明……這些話,早上起來就像背景音一樣響起。但改變第一句話之後,整天的感覺真的不一樣了。
現在,我每天都會練習給自己一句「溫柔的提示」,而不是責備。例如:「今天可以慢一點沒關係。」這看似微小,卻讓我心裡的壓力降低很多。
🌞 早晨變得有儀式感,也變得屬於我
以前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滑手機,然後迷迷糊糊地準備工作或通勤,但這些原子目標讓我開始為「早上」創造出一種儀式感。
像是第5天的練習:「打開窗戶,感受陽光與空氣」——我以前從沒意識到,一道陽光、一陣風,其實就能把我喚醒,不用靠三杯黑咖啡。
我現在會在起床後做一分鐘的呼吸練習、或寫一句今天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讓我多了一種「我為自己活著」的主動感,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是被行程推著走。
📝 自我覺察,比目標更重要
這本書最讓我驚訝的一點是:它從頭到尾都不是在逼你「完成什麼」,反而是在引導你觀察自己。
第9天的練習「寫下今天喜歡與不喜歡的三件事」我一直持續做到了今天。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常忽略「不喜歡」的感覺,常常為了社交、表現、和諧,去壓抑一些違和感。但當我每天寫下來,我開始更勇敢說不,也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種自我覺察的練習,不只影響我的生活安排,也讓我在工作和人際上有了更穩定的情緒與底氣。
✍️ 從「完成感」開始,而不是「理想目標」
以前我常常設定一些很理想的規劃——例如每天運動一小時、寫兩千字日記、每天學三個英文單字——但通常三天之後就放棄了,然後開始內疚。
《原子目標》讓我理解:與其追求理想完成,不如每天累積「完成感」。哪怕只是1分鐘的靜坐、寫下一句話、對自己微笑一次——這些小成功會慢慢讓我變得更自信、更穩定。
📌 給正在努力找回節奏的你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
- 正在覺得「生活失控」的人
- 容易設定宏大目標卻半途而廢的人
- 希望找回與自己連結、重拾信任感的人
你不需要立刻變得超棒,只要每天給自己一分鐘,開始對自己說句溫柔的話、做個小動作,就夠了。
🧡 當我每天只做一點點,卻真的走得更遠
我知道自己可能永遠都不是那種一夜變身超自律達人的人,但我也不需要那樣。我只要每天給自己一分鐘,停下來,和自己說說話,關注一下今天的心情、感覺,或者呼吸一下陽光和風——我就已經走在改變的路上了。
《原子目標》不是一本快速達成目標的書,它是一本幫助你回到自己、穩穩走路的書。如果你也曾經把自己逼到快要喘不過氣,這本書會像朋友一樣拍拍你的背,告訴你:
「你已經很不錯了。從這裡開始,就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