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鐵上,常看到孩子用適當音量說話,卻立刻被旁人嫌吵、被爸媽急著制止
如果孩子沒有大叫或尖叫,只是輕聲聊天,為什麼一定要他壓低到幾乎聽不見?
有時,父母是因為擔心別人覺得「孩子沒教好」而焦急
但適當的說話聲音,不該成為被責備的理由
我們能不能先安頓自己那種「好怕別人怎麼看」的心情
而不是急著要孩子把輕聲聊天壓得更小聲?
-
🔎 台灣社會的厭童現象很真實
許多人對兒童的聲音或行為,比對成人更不耐煩
覺得孩子應該「無聲無息」才叫「有教養」
一旦孩子出現「不像大人」的行為
就容易被貼上「沒家教」、「爸媽不會教」的標籤
只要孩子不是失控尖叫或胡鬧
普通的講話音量本來就是他的權益
不該因為旁人對孩子的偏見而被壓抑
-
🎯 公共秩序,常常只是一種對弱者的秩序
如果是大人在車廂裡講電話、抱怨公司,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
但只要是孩子說話,大家就特別敏感
習慣把不滿或壓力往更弱勢的對象發洩
對大人的失控常默不作聲,對孩子微小的不合規矩卻吹毛求疵
-
我知道公共空間需要考慮彼此的舒適與安寧
孩子確實需要學習在場合中適度調整音量,這是尊重他人的一部分
但大人如果因為「怕被責怪」就急著讓孩子噤聲
或把正常音量當作錯誤去制止
反而會讓孩子學到「我的聲音本身就是錯的」,而不是學會尊重
孩子在學習中需要有試錯空間
大人也需要先安頓自己的焦慮,才能教會孩子真正的尊重
-
🔔 我們該怎麼做?
能不能把孩子的心情、孩子的需要,放在別人眼光之前?
能不能先安撫自己的焦慮,而不是急著讓孩子消音?
當孩子能在公共空間裡學習合適的表達
他會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也更能學會尊重他人
孩子的聲音,值得被聽見,不該被當作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