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吃飯時,他們的孩子剛入座就躺在椅子上
爸爸語氣急躁對他說:「你是要惹我生氣是不是!」
孩子立刻坐好,但小臉瞬間垮下來,眼神變得好難過
吃飯過程中,他因為吃得慢,又被威脅「你不吃完我就把你的玩具車全部丟掉!」
我心裡一直好難受,覺得他好可憐
或許孩子只是不想坐著,他可能累了,也可能只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當他被大聲責備時,他學會被迫壓抑自己、掩飾真實感受
他的表情告訴我,他沒感受到被愛或被理解
只感覺到「我做錯了,會讓爸媽生氣」
-
如果有人能溫柔的問:「你怎麼會想躺著呢?是不是累了?」
他就能感受到,原來有人在意我的感受,而不是只想控制我
-
看著朋友焦急的神情,我能理解他們在公共場合裡的壓力
他們快速命令孩子坐好,用威脅催促吃飯,可能是因為
害怕被旁人貼上「爸媽沒把小孩教好」的標籤
害怕被認為自己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深信孩子要聽話才能證明爸媽盡責
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只能選擇用最快速、最強勢的方式恢復秩序
即使心裡也可能愛著孩子,但恐懼讓他們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這正是很多大人陷入的情境
用權威壓制小孩,只想要他們聽話,而不是跟他們對話
-
很多父母從小就被灌輸「愛是有條件的」
當表現得夠乖、成績夠好,才會被稱讚
當表現不符合期待,就被責備、忽視
他們學會把「被愛」和「外界的評價」綁在一起
長大後仍用這種思維面對自己和孩子
這讓他們在公共場合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把孩子的表現當作自己是否合格的證明
一旦孩子不符合「乖、安靜、聽話」的形象
他們心裡的不安和恐懼就會被放大,急著用權威去修正孩子
-
陪伴不需要放棄教養的原則,可以從理解開始
尊重是看見孩子的需要,而非縱容
當孩子感受到「我比別人怎麼看更重要」
他會知道自己不需要完美,可以表達需要
也能在錯誤後被溫柔引導,而不是急著迎合外界期待
他才能放心做自己,也更願意合作
孩子的心情,真的永遠比別人的眼光重要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好好對待
也希望每個大人有機會被理解,慢慢學會無條件愛自己
因為擁有了穩定的愛,才能把愛傳給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