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不是媽祖要我唸社工系,我現在可能不會是一名職涯諮詢師⋯⋯
依然記得那天晚上,在擲筊以前,我隨意翻閱大學推甄的本子,上面有不同學校的科系,五花八門,我將自己「看起來」可以接受的科系,打在Word檔,然後列印出來。這些科系分別是中文系、應用數學系、心理學系、教育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工作學系、會計學系、統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企業管理學系、資訊學系、傳播學系、設計學系。
⋯⋯首先要先拿起筊,虔誠地告訴媽祖我是誰,接著詢問媽祖是否在家裡關注我們、保佑我們。然後擲下第一筊,確認媽祖在不在家,如果是聖筊(一正一反),就可以開始詢問正事了。我非常地緊張,從紙上寫的第一個中文系開始擲。⋯⋯
我聲音顫抖地向我爸說:「結果是社工系五筊,可是我還是想唸設計系,我想再『搏』一次。」
爸爸:「我相信神明有能力可以看見什麼是適合你的,既然媽祖叫你去唸社工,你就去唸唸看!」
——《勇柳》2013.12
這是我在大學畢業前完成的文創學程作業(aka. 自傳書),心境已經從過去憤慨的當事人,到現在像是旁觀者在看一齣好久沒看的劇。
這個真實的生涯抉擇,來自於傳統信仰和家人期待的羈絆,還有命運安排的成分(畢竟我落點分析也剛好在社工系 😆)。在我的生涯歷程裡,我算是幸運的!實際上踏上這條「看似被決定」的路之後,才發現還真的很適合我。

改變我大學就讀科系的擲筊。右邊的紙條是第一次擲筊的結果,是社工系拿下最高票。後來,在我的堅持之下又擲一次,就是左邊寫了二十幾個科系的紙條,但結果沒有鑑別性。在和媽媽討論之後,還是右邊紙條詢問出來的結果為主。
個性細膩、高敏感的我,在傳統又保守的家庭中長大,「順從與討好」是我一直以來的生存策略,直到進入社工系的沉浸式學習,我開始看見多元,也學會欣賞多元,而我也同時踏上自己有興趣的文化創意學程。在東吳社工「做中學」的實務氛圍中,那裡埋下了我各種「做了再說的勇氣種子 🌱✨」。
當時的我,認為在自己還沒搞定原生家庭的情況下,很容易將個人議題「投射」到案主身上,因此畢業後我選擇不從事第一線社工的工作。
我從社區營造領域做專案開始,然後就是進入各種領域和各種企劃專案的嘗試。期間也和爸爸「破冰」,用自學設計的技術來設計鐵工產品。也曾為了追求「所謂理想的工作」,不惜裸辭、待業期間到處當打工仔,還舉辦了自己的離職音樂分享會、用文字將工作成果紀錄成冊來「徵公司」等等,陷入理想泡泡,以及與完美工作相遇的夢我都做過。
細數職涯前 7 年,就是把自己當實驗品,不惜任何代價的試驗。雖然我不會後悔當時的每個生涯決定,不過我有時候也在想,如果當時身邊能夠有資源更加認識不同職業,或許這個嘗試期就可以縮短,我就可以累積更多資本來發展適合的道路🤔?
直到第 8 年左右,我才開始慢下來。嘗試心理諮商、備考心理諮商研究所,思考在工作中內部轉調的可能⋯⋯而決定成為一名「職涯諮詢師」也就是在這段慢下來的時間裡,慢慢浮出來的選項。
謝謝社工系孕育我的自我覺察能力,輔以職涯諮詢師的培訓,透過理性的職涯探索工具、重拾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讓我可以更冷靜地面對困境,即便過程中一定會有迷惘的時候,但這段旅程讓我更專注地,知道如何面對自己並且成為想要成為的大人。
接納自己不會是一名完美的諮詢師,也不可能會跟得上這世界的潮流、認識所有的職業。但是,陪伴和關注需要協助的夥伴,是我可以做到的!
而我也相信持續認識自己,才更能同理、更有能量可以幫助他人面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