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莎劇〈威尼斯商人〉走進教學課堂:一場法律與正義的思辨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威尼斯商人〉,被選入了翰林版的高二國文課本,這不只是劇本形式,甚至還有語言習慣的隔閡。尤其對中文系背景的教師而言,這篇「翻譯文學」作品,遠遠不及古文或小說那樣直觀易掌握。

然而,我發現〈威尼斯商人〉對「法律、制度與人情」的探討,恰好適合放在高二下學期「法家思想」,以及黃春明〈戰士,乾杯〉「結構暴力」討論之後,是極具思辨及整合潛力的文學文本。

因此,我認為本課最大的價值,不在於理解莎劇劇情或是莎士比亞文學風格(那是英文課的任務!)。我們的國文課,可以是借助莎士比亞所鋪陳的法庭攻防,讓學生深究法律與正義的界線、人情與契約的張力。若能從這項文本核心議題出發,轉化為學生可以參與的社會思辨對話,將讓這堂課成為「公民素養」與「文學閱讀」跨領域的探索教材。

🔶 一、從劇情出發:法律、人情與正義的三重對決

先簡單介紹〈威尼斯商人〉。這是一齣莎士比亞經典劇作,講述商人安東尼奧為幫助好友巴薩尼奧借錢向猶太放債人夏洛克貸款,立下「若到期不還,割取一磅肉」的契約。不料安東尼奧無法償還,在眾人要求同情與憐憫的聲浪中,夏洛克仍堅持履約,引發法庭對決。在絕望之際,女主角波西亞偽裝法學博士出庭,巧用法律漏洞指出:「可割肉但不能流血」,最終救回安東尼奧,扭轉局勢。

整體劇情中的「法庭對決」,我整理簡化為三組角色立場:

raw-image

這三方立場呈現了法律與正義的三種視角:一是道德式人情介入,一是僵化的契約主義,一是用智慧進行人性化制度調整

🔶 二、正義的選擇題:三種立場的優勢與危機

▶ 1. 公爵與群眾:「人情主義」的溫柔與無力

🧩 公爵與民眾為什麼站在人情角度?優點與風險是什麼?

他們看到安東尼奧即將喪命,希望以同情與勸說來讓夏洛克放棄契約,反映人性中的仁慈。這一方的立場是出於人道與道德感,對安東尼奧的處境感到同情,懇求夏洛克放棄要求。他們代表的是社會輿論與傳統道德的聲音。但風險是,如果只靠人情,不依法律處理,可能讓制度變得不穩定,未來就很難執行契約。

  • 優點:能補足制度的冷酷,展現社會的關懷與道德力量。
  • 風險:在缺乏法律支撐的情況下,無法真正改變現實,只能淪為情感訴求。若法律隨人情波動,將導致標準不穩與制度失效。

🧩 現實案例:

  • 學生違規作弊,老師看他家境困難「人情寬容」,但這對其他守規矩學生公平嗎?
  • 路邊違停車輛,警察「體諒」其只為行個方便,不開罰單,但其他車主怎麼看?

🧩 思考問題

  • 如果每個人都憑感覺處理,會發生什麼事?
  • 若社會只能靠「請求寬容」來對抗不義,這個國家的法律可能發生什麼事?
  • 如果只用「人情」可能會保護到哪些人?哪些人不會被保護到?(若只會保護離我們親近的人?那他人及弱勢者怎麼辦?)
  • 在一個制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該如何分工?

▶ 2. 夏洛克:「契約主義」的理性與冷酷

🧩 夏洛克堅持履行契約是否完全錯誤?他認為法律扮演什麼角色?這個思考問題何在?

夏洛克的立場不是完全錯誤,因為他是依據簽好的契約提出要求,代表法律的嚴謹。這是商業社會的契約精神,他相信法律條文高於一切,契約必須嚴格執行,即使代價是他人生命。他相信法律是保障契約與公平交易的工具,不應該被人情干擾;但他忽略了法律之外的人道與比例原則。他的立場雖極端,但凸顯了「法律形式主義」的邏輯終點。

  • 優點:維護契約信任與制度穩定,避免情感左右法律,保護弱勢者在制度內的公平機會。
  • 風險:若不考慮人性與情境,法律可能成為壓迫工具,導致結果殘酷卻「合法」

🧩 現實案例:

  • 金融貸款合約:貧窮者簽了高利貸,債主堅持履約導致家破人亡。
  • 企業裁員:依契約即刻解雇即將退休的老員工,合法但不人道。
  • 移工剝削:移工需依合約留在雇主處工作,但當雇主虐待或剝削時,移工若擅自離開即違法,導致合法制度反成為壓迫工具。

🧩思考問題

  • 契約是否應該被絕對履行?有沒有例外?
  • 有哪些時候,人們簽下契約,可能出於無選擇的無奈?(如為了錢只好下海賣淫、或販賣器官給超級富豪......)
  • 如果一個人「依法行事」,卻造成他人痛苦,我們該如何評價?
  • 如果用法律及契約來決定是否正義,哪些人可能可以決定正義?
  • 當法律成為金錢與權力的遊戲,在法律面前,每個人真的是平等的嗎?
此處可以結合前一課〈戰士,乾杯!〉所探討「結構暴力」議題,在不同當權者底下,有些人勢必會如同黃春明筆下那群合法受壓迫卻無處申冤的族群
  • 為何法律難以真正做到維護人的正義與公平呢?

▶ 3. 波西亞:「法律工具化正義」的智慧與風險

🧩 波西亞的解法高明之處為何?是否真能兼顧法律與正義?她怎麼做到的?風險是什麼?

波西亞代表一種「以法律為工具實現正義」的典範,屬於制度內的人性操作。波西亞巧妙地用契約中「只許取肉不能流血」的文字設下限制,既不違反法律,又讓安東尼奧得救。波西亞的做法結合法律專業與人性關懷,巧妙地用法律語言遏止不義,實現公平正義。她是本劇中能讓「法律」與「正義」合而為一的角色。讓人看到只要運用得當,法律也能達成正義。不過這也需要極高的語言技巧與理解力,並非每個人都做得到。

  • 優點:展現法律不只是冷酷條文,也能透過智慧實現公平;不破壞制度,卻讓人性得以伸張。沒有違法,卻達到道德目標,是一種制度內部的轉化策略。
  • 風險:高度依賴個人能力與語言操作,若變成法律「詭辯」,將削弱公信力;也可能造成正義只能靠天才來維護。如果每次都要靠個人機智救場,那法律制度本身是否太脆弱?

🧩 現實案例:

  • 律師利用法律技巧及細節打贏官司,拯救無辜者為弱勢翻盤,也可能讓有罪者脫身,讓罪犯逃避懲罰。

🧩思考問題

  • 法律是否能真正保障正義,還是要靠人去「解釋」正義?
  • 波西亞的行動是法律上的正義?還是語言上的勝利?
  • 你認為波西亞的做法是智慧還是操控?
  • 若正義只能靠個人機智完成,那制度的意義何在?是否又讓法律成為上述的金錢權力遊戲?社會中的弱者怎麼辦?
raw-image

🔶三、 思辨如何教:讓正義對話走進課堂

對某些高中生而言,法律往往代表公平、穩定與秩序的象徵。他們可能嚮往「照規則走就對了」的法家式公平觀,並對人情操作或感性判斷抱持懷疑。這樣的想法雖出自對秩序的追求,卻也可能低估了人性與倫理在社會運作中的必要角色。

〈威尼斯商人〉的法庭對決,正是引導學生走出這種二元對立的絕佳起點。從公爵與群眾的人情呼籲、夏洛克的契約主義,再到波西亞的「法律+良知」操作,我們引導學生看見:法律不只是「一板一眼」的規則,它更應該是一種價值的實踐工具,必須在公平、公正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

要讓這堂課不只是理解劇情、角色與語言,而是真正啟動學生的價值思辨,建議可從以下三個策略入手操作:

1️⃣ 角色立場對話法

讓學生分組扮演三個角色立場(公爵/民眾、夏洛克、波西亞),分別整理其「立場、理由、風險」,最後進行小型法庭辯論或公開表達,看哪一方能最有說服力地「說服他人正義站在自己這邊」。

2️⃣ 從生活出發的案例連結

引導學生帶入自己看過或聽過的「合法但不公平」、「感情超越制度」的實例,將文本中法庭情境延伸到現代社會,例如:高利貸契約、移工制度、違規寬容、房東合約等。

3️⃣ 思辨寫作任務

以「如果我是法官,我會怎麼判?」或「正義應由法律還是人心決定?」等題目,引導學生撰寫具備理由與價值判斷的反思文。鼓勵他們引用劇中語句與當代案例,發展個人判準。

當我們追求法律的穩定與公平時,也不能忽視法律可能因形式僵化而造成的壓迫;而當我們強調人性與道德時,也須思考如何讓制度具備彈性而不失準則。希望能讓學生從文本出發,更能延伸到現實世界,真正讓國文課變成思辨力與公民素養並進的教學現場。

🔶四、結語:在法律與人性之間,重寫我們的正義觀

這樣的探究不僅讓學生理解到「法可以正名,但未必正義」,也能讓他們重新審視:法家的嚴格與平等,也不能成為壓抑人性的冷酷藉口。傳統儒家的同理與關懷,不是對法律的妥協,而是制度不足時的一種倫理補位。而補位的同時,又須思辨其帶來的影響性。

我認為這堂課的最大價值不只是認識莎士比亞,而是讓學生開始建立對制度、道德與社會正義之間複雜關係的敏銳度。也希望這樣的討論不再只是語文課的「補充」,而是進入核心思辨,文學也許就能成為民主素養與倫理判準的起點。

本課除了可以結合韓非法家思想之外也能與以及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中對「契約正義」與「正當性」一同進行思考與討論;也可以進一步連結黃春明〈戰士乾杯〉中對結構暴力與制度倫理的探討,形成一組跨文本、跨文化的公共議題課程設計。(其實故事中身為猶太人的夏洛克,也可以說是當時基督教下結構暴力的受害者之一呢!這也許又得另開話題討論了!)

如果我們願意從一齣古典劇作中,走入法律與人性並存的思辨現場,那麼這堂課所開啟的,不只是對西洋文學的理解,而是一場通往成熟公民的養成旅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岱華|教學狂想實驗
205會員
72內容數
分享教學中的狂想與實驗
2025/06/25
本文分享一堂以金句創作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從金句結構分析、改寫經典名句、到六大改寫模組,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課程更結合端午節的節慶活動,讓學生將創作的金句放進親手摺的紙粽子裡,送給同學,傳遞溫暖與祝福。文章也點出金句創作的應用場景,例如教師節賀卡、畢業小禮物等,鼓勵讀者將金句融入生活。
Thumbnail
2025/06/25
本文分享一堂以金句創作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從金句結構分析、改寫經典名句、到六大改寫模組,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課程更結合端午節的節慶活動,讓學生將創作的金句放進親手摺的紙粽子裡,送給同學,傳遞溫暖與祝福。文章也點出金句創作的應用場景,例如教師節賀卡、畢業小禮物等,鼓勵讀者將金句融入生活。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提供六個提升學生小論文發表成效的建議,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將小論文報告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演講。建議包括:設計吸睛的標題、善用視覺化工具、營造體驗感與互動感、精煉簡報內容、掌握時間配置、注重表達與形象。文章強調,成功的演講並非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行銷個人理念與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提供六個提升學生小論文發表成效的建議,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將小論文報告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演講。建議包括:設計吸睛的標題、善用視覺化工具、營造體驗感與互動感、精煉簡報內容、掌握時間配置、注重表達與形象。文章強調,成功的演講並非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行銷個人理念與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
Thumbnail
2025/06/14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運用AI音樂生成平臺Suno,將社會議題轉化為歌曲,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並深化對議題的感受。文章詳細介紹Suno的基本用法、教學實踐,以及延伸應用,例如主題詩化延伸、角色內心化表達、學習歷程多維展現和對話式理解。透過AI創作,學生能輕鬆體驗歌曲創作,並以多元方式反映自身及回應世界。
Thumbnail
2025/06/14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運用AI音樂生成平臺Suno,將社會議題轉化為歌曲,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並深化對議題的感受。文章詳細介紹Suno的基本用法、教學實踐,以及延伸應用,例如主題詩化延伸、角色內心化表達、學習歷程多維展現和對話式理解。透過AI創作,學生能輕鬆體驗歌曲創作,並以多元方式反映自身及回應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首關於羈押室的詩
Thumbnail
一首關於羈押室的詩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在變動的時局,心不亂才是正解。所以,我開始看了大明風華,這是繼大明王朝1566,又一部好劇... 校長遴選的大戰略,九年前的經驗,在歷史的巨輪輾壓下,已經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養分。有了這份老天爺得天獨厚的大禮,自己不怕任何的結果... 反觀他人,心有顧忌,便如燈下黑,有心人士,便有可乘之機...
Thumbnail
在變動的時局,心不亂才是正解。所以,我開始看了大明風華,這是繼大明王朝1566,又一部好劇... 校長遴選的大戰略,九年前的經驗,在歷史的巨輪輾壓下,已經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養分。有了這份老天爺得天獨厚的大禮,自己不怕任何的結果... 反觀他人,心有顧忌,便如燈下黑,有心人士,便有可乘之機...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