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高等教育的真正代價:為何你該閱讀《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與《向上流動:求學與原生家庭的羈絆》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許多關於向上階級流動的故事,都歌頌個人如何透過堅韌意志和學術成就獲得的勝利,描繪出一幅幅職場成功的美好圖景。但鮮少名人願意詳論在這段高等教育旅程,是否伴隨著沉痛的代價——包括與原生家庭的疏離、身份認同的衝突,以及內在倫理困境?


🧐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的回憶錄《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Educated: A Memoir),以及珍妮佛・莫頓(Jennifer M. Morton)的學術著作《向上流動:求學與原生家庭的羈絆》(Moving Up Without Losing Your Way: The Ethical Costs of Upward Mobility),這兩本書提供一個有力但令人心痛的視角,探討藉由高等教育超越貧寒出身的複雜現實面。

raw-image


✅Educated: A Memoir《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愛達荷到劍橋大學的自學旅程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於1986年出生在愛達荷州一個偏遠、奉行摩門教生存主義(Moron’s Survivalist)原生家庭。由於父母對政府和主流社會懷有深切的不信任,塔拉直到九歲才拿到出生證明,十七歲前更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她的世界由父親的廢鐵場和母親無照的產婆工作所定義,信仰和草藥取代醫生,即使是嚴重的車禍、腦震盪和燒傷也不例外。當同齡孩子去上學時,塔拉在垃圾場分類廢金屬;當其他人尋求醫療時,她和家人們在家中依賴非傳統的療法。


🛑她的教育之路始於她的哥哥泰勒(Tyler),他是第一個設法離家、自學並考上大學的兄弟。受到哥哥挑戰父親反教育立場的啟發,塔拉在白天廢鐵場辛勤工作後,晚上偷偷地自讀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縮寫為ACT)教科書。這種嚴格的自律最終使她在美國大學入學檢定測驗中表現出色,並於2008年以優異成績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畢業。她的學術旅程以蓋茨-劍橋學者(Gates Cambridge Scholar)的身份繼續,獲得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碩士學位,隨後又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塔拉掙脫家庭束縛,追求思想和情感自由的艱辛歷程。她在回憶錄中,探討她所承受的激烈親子衝突關係,不斷掙扎於身體及情感上的痛苦問題:「知識的自由是否值得以家庭為代價?」即使她最終取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這場內心鬥爭是她在書中娓娓道來,與原生家庭價值觀衝突的核心所在。


✅Moving Up Without Losing Your Way: The Ethical Costs of Upward Mobility《向上流動:求學與原生家庭的羈絆》:向上流動的倫理困境

🤔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的回憶錄(Educated: A Memoir)生動地闡釋學者珍妮佛・莫頓(Jennifer M. Morton)所探討的「向上階級流動的倫理困境」。


🛑珍妮弗・莫頓(Jennifer M. Morton)本身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其著作《向上流動:求學與原生家庭的羈絆》(Moving Up Without Losing Your Way: The Ethical Costs of Upward Mobility)於2019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結合她本人在秘魯利馬長大、在美國普林斯頓和史丹佛大學求學的經驗,及她在書中提出「倫理代價」(ethical costs)——第一代大學生必須面對高等教育過程中,可能須離開所愛原生家庭、放棄熟悉價值觀所產生的強大心理壓力。


🛑莫頓的著作《向上流動:求學與原生家庭的羈絆》(Moving Up Without Losing Your Way: The Ethical Costs of Upward Mobility)指出,對於來自社會經濟弱勢背景的學生而言,透過高等教育追求向上流動,不僅需要學術上的卓越,它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與原生家庭的疏離、身份認同的衝突,以及深刻的內在倫理困境。在此學術著作中,莫頓批判性地審視將高等教育視為絕對好事的傳統觀念。


✅以下是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的回憶錄如何闡明珍妮弗・莫頓(Jennifer M. Morton學術著作中的關鍵論點:


1️⃣穿梭於衝突世界之間(Navigating Conflicting Worlds)

🛑珍妮佛・莫頓的觀點: 第一代大學生和工人階級學生經常在他們的原生文化世界與他們所進入的精英學術或專業環境之間感到深刻的撕裂。這種道德和情感上的拉扯,就是莫頓所說的「倫理代價」——離開熟悉家人及放棄從小被深植價值觀所產生的心理壓力。


🛑塔拉・韋斯特弗的印證: 塔拉在愛達荷州一個奉行摩門教基要主義的家庭長大,從小就被灌輸對公立教育和政府的強烈不信任。當她逐步進入楊百翰大學、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後,她發現自己不斷在「忠於家庭」與「忠於自我」的矛盾中掙扎。塔拉在劍橋大學求學經驗有力地體現莫頓所描述的原生家庭與高等教育學府產生的文化隔閡、對社經弱勢大學生及研究生有強烈的內在衝突壓力。


2️⃣結構性障礙,而非個人失敗(Structural Barriers Over Individual Failings)

🛑珍妮佛・莫頓的觀點: 社會常將學習上的失敗歸咎於個人缺陷,卻忽略結構性問題,例如教育資源不足、經濟困難以及缺乏良師益友等後天因素。莫頓挑戰這種過度個人化的觀點,敦促我們認識並解決制度性障礙。


🛑塔拉・韋斯特弗的印證: 塔拉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接受正規教育,大學前從未上學。她九歲前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醫療紀錄,甚至直到十七歲才掌握基礎數學和語法。她最終能夠取得非凡成就,並非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她後來獲得了外部的制度支持和教育機會。韋斯特弗的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經歷強調,阻礙人們向上流動的往往是系統性的忽視,而非個人意志的缺失,這與莫頓對「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批判不謀而合。


3️⃣文化認同的價值(The Values of Cultural Identity)

🛑珍妮佛・莫頓的觀點: 向上流動雖然能帶來機會,但也可能使人逐漸疏遠甚至遺忘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群連結。莫頓鼓勵學生學會肯定原生文化,尋找融合而非斷裂的方式。


🛑塔拉・韋斯特弗的印證: 即使她最終獲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塔拉也從未完全割捨自己的過去。她在書中不斷思考如何調和過去與現在的身份。最終,她選擇一條既不全盤否定家庭,也不再無條件服從的道路。作者的成長過程,是一段關於文化認同與個人轉變的深刻旅程。正如她在回憶錄第39章如是說:「我的家庭正在從中間分裂——三個離開山區的人,和四個留下來的人。三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和四個沒有高中文憑的人。一道鴻溝已經出現,而且正在擴大。」(My family was splitting down the middle—the three who had left the mountain, and the four who had stayed. The three with doctorates, and the four without high school diplomas. A chasm had appeared, and was growing.)


✅結語

莫頓與韋斯特弗兩本書挑戰關於「脫離原生階級、奔向自由與成功」的傳統美好神話。她們揭露社會階級流動背後的真相:不是單純的成功故事,而是一段充滿心理掙扎與深刻倫理代價的旅程。

這兩本書對於任何想要理解教育、家庭與身份在追求不同人生道路中的真正複雜性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它們將挑戰你對歐美父母親自由教養子女,及弱勢族群者充分享受高等教育優勢的傳統認知,並喚醒身為教育者應具有的高度同理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75會員
370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30
從高等學院畢業踏入職場,到退休前的漫長職業生涯中,你是否曾想過要蛻變成怎樣的專業人士?讓同事與同儕刮目相看,發出「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讚嘆?基於多年的工作觀察,我發現那些在專業素養上突飛猛進的成年學習者,都明顯受惠於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
Thumbnail
2025/06/30
從高等學院畢業踏入職場,到退休前的漫長職業生涯中,你是否曾想過要蛻變成怎樣的專業人士?讓同事與同儕刮目相看,發出「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讚嘆?基於多年的工作觀察,我發現那些在專業素養上突飛猛進的成年學習者,都明顯受惠於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
Thumbnail
2025/06/30
天鵝在西方文學中是一個意涵豐富的象徵,代表著metamorphosis(蛻變)、purity and grace(純潔與優雅)、 love and fidelity(愛與忠誠),the duality of beauty and sorrow(美與哀愁的二元性)。
Thumbnail
2025/06/30
天鵝在西方文學中是一個意涵豐富的象徵,代表著metamorphosis(蛻變)、purity and grace(純潔與優雅)、 love and fidelity(愛與忠誠),the duality of beauty and sorrow(美與哀愁的二元性)。
Thumbnail
2025/06/27
抹茶冰淇淋的清涼與甘甜,提醒我生活中仍有單純而真實的美好。在每一口綿密滑順之中,我暫時卸下對遠方戰火的憂慮、對國內政局紛爭的憤懣、對全球經濟動盪的焦慮。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我冰故我在」的療癒之道——為躁動的心靈重新校準節奏。
Thumbnail
2025/06/27
抹茶冰淇淋的清涼與甘甜,提醒我生活中仍有單純而真實的美好。在每一口綿密滑順之中,我暫時卸下對遠方戰火的憂慮、對國內政局紛爭的憤懣、對全球經濟動盪的焦慮。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我冰故我在」的療癒之道——為躁動的心靈重新校準節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國中畢業到高中報到的心路歷程。儘管升學壓力重重,但我開始思考:人的價值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希望讀者在學習的路上享受當下,快快樂樂。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國中畢業到高中報到的心路歷程。儘管升學壓力重重,但我開始思考:人的價值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希望讀者在學習的路上享受當下,快快樂樂。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文筆幽默,記載了作者在大學參加各種比賽的經歷,分享了他對這些比賽的感受和反思。從他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的生活和自己內心的變化態度等進行了感性的描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文筆幽默,記載了作者在大學參加各種比賽的經歷,分享了他對這些比賽的感受和反思。從他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的生活和自己內心的變化態度等進行了感性的描述。
Thumbnail
畢業自哪個學校,與此人之後的成就沒有關聯。過去我們以為要進入大公司、大平臺,才能更好的發揮個人價值,在科技的不斷進步與自媒體的潮流湧動下,有了更多樣化的自我實現的方式。時代風向改變,學歷不代表「成功的萬靈丹」。
Thumbnail
畢業自哪個學校,與此人之後的成就沒有關聯。過去我們以為要進入大公司、大平臺,才能更好的發揮個人價值,在科技的不斷進步與自媒體的潮流湧動下,有了更多樣化的自我實現的方式。時代風向改變,學歷不代表「成功的萬靈丹」。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