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蒐集我們人生的各個閃亮記憶片段後,我們或許會很欣喜,但也或許會不甚滿足,因為這些片段故事雖然豐富我們的思考、滿足我們的情緒,卻總覺得還缺少了一絲精采的期待。是的,這些過往大部分都是一些零碎的記憶片段,它們是故事的素材,但不足以支撐成為豐富完整的內容。洪震宇在《精準敘事:12堂課掌握說真實故事的能力,把你的經驗和專業變成感動人心的內容》中,對於如何將記憶片段粹鍊成一個完整的敘事有詳細的解說。一個能夠與人連結的敘事,絕對不是信手捻來,它是我們不斷練習篩選、關聯、解決困境與問題、情感連結、創造、轉化濾鏡等多種能力的綜合成果。
「先找出故事的時間軸線、關鍵轉折點與內容重點,再將如碎片的經驗、散亂無序的事件,加以編輯排列,並找出當事人(主角)的想法、好奇、理解,最後能引發共鳴與認同。」~洪震宇《精準敘事》
我在看《精準敘事》時,真的覺得要寫出一段好故事不是隨便亂寫的。這並非因為素材不好或太平凡,而是敘事需要方法和邏輯,才能整合所有片段的記憶,將乏味的事實轉化為一個讓人理解和同理的故事。洪震宇老師介紹的4P結構,可以讓我們將日常發生的平凡片段,以目標Purpose、阻礙Problem、決心Promise、付出Practice做為骨架,成為一則5分鐘的動人小故事。
我們聽故事很喜歡衝突的情節,而當我們碰上「阻礙」,如果我們不想面對或直接迴避,那就沒有故事可言。但只要我們設法突破它,我們就會下定決心,並做出實際行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架構。此外,我們可以發揮多元敘事的能力,當面對人生片段時,運用篩選的能力找出最能展現核心衝突的關鍵元素,這些元素常常暗藏在我們追求目標時所遇到的阻礙,或是在時事變動時我們的應急措施。接著,我們可以運用關聯能力,將片段記憶勾串為有邏輯性的時間軸,讓聽眾能將每個看似無關的困境與挑戰串連在一起。而當我們下定決心並提出解決方案時,我們也必須具備情感連結的能力,讓聽眾不只是理解事件的發展,更能感受到我們的情緒起伏。最後,我們需要創造力與轉化濾鏡的能力,將原本平淡的行動細節轉化為富有張力的敘事,展現我們如何實踐承諾並達成目標。
例如我在AT平臺學習英文的故事~如果用4P解構,就可以包含下列的故事元素~
▌ Purpose (目標)
運用篩選能力,我的學習英文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或職場需求。我主要希望能夠用英文自信地向外國旅人介紹臺灣的文化與美景,成為一名能流利表達的導覽員,分享我對家鄉的熱愛與知識。
▌Problem (阻礙)
運用關聯能力,我連結了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工作與家庭的雙重負擔使我的學習時間零散且不穩定;傳統英語教學內容過於制式化,無法滿足我實際口語交流的需求;每當遇到外國人,我總是因為詞彙匱乏、素材無趣而感到緊張不安,導致無法流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挑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讓我始終無法突破英語表達的障礙。
▌Promise (決心)
透過解決困境與問題的能力,我意識到為了養育小孩,我必須放棄許多事物,時間也需要嚴格取捨,大部分時間都必須分配給家庭。但我亟需一件事,能讓我暫時脫離工作和家庭的束縛,同時讓我感受到自我成長與價值。當時選擇不多,但學習英文正是那個能符合上述條件,又能在時間上彈性配合我生活作息的選項。因此我選擇了AT平臺,並向自己承諾每週至少上一堂課,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機會應用所學。我決心打破舒適圈,主動與外國人交流,即使初期可能會犯錯或感到尷尬。
▌Practice (付出)
🌱運用情感連結能力,我和10幾位老師上過課,後來認識合得來的老師,並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從最初的陌生到熟悉,我們在課堂上分享生活點滴,建立了默契。她也是位熱情的旅遊者,陪我克服語言障礙,甚至還來臺灣玩,那種運用新技能的成就感和喜悅是無法言喻的。
🌱透過創造力,我將學習歷程轉化為一系列可衡量的小勝利:從最初只能說出簡單句子,到能夠討論臺灣的文化;從每週寫作練習到練習背誦文章;從擔心找不到話題到能夠自然流暢地用英語對話。
🌱運用轉化濾鏡的能力,我不再將自己視為「英語不好的人」,而是「正在進步的英語學習者」。雖然我的英語表達仍有進步空間,但我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的喜悅。正如我在學習過程中所領悟的:只有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故事;只有踏出舒適圈,才能發現隱藏在生命角落的小確幸。
4P結構看似簡單,但卻提供一個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學習將個人的經歷轉化為有意義的旅程。每個人生階段一定都有一些能獲得共鳴的故事,而掌握敘事的技巧,我們就可以將平凡的日常轉化為讓我們充滿能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