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的你應該發現我用的目標是每個月寫下一篇閃亮的「能量卡片」,而喬恩‧阿考夫在《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中,建議大家寫下自己的「最佳時刻」。這兩種方法都各有效用,但對我而言,一張「能量卡片」比起寫下再多的「最佳時刻」更有效,所以我選擇了前者。當然,也有許多擅長寫故事的人每天都能寫出閃亮的「能量卡片」。請記住:對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親身嘗試後你一定可以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 經驗、成就、關係、物品 喬恩為這些「最佳時刻」建立了分類系統。他指出,當你理解這些分類後,清單中的項目就能從過去的事蹟轉變為面向未來的工具。就像你了解最愛的料理中的食材配方後,就能運用這些材料做出其他美味,或是嘗試不同的搭配創造新花樣。在審視上千項最佳時刻後,他歸納出以下四種分類: ❶經驗🌍 經驗可以對照強項的類別(用系統思考自我探索:從樹幹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和強項 ),簡單來說就是實際看過、聽過、做過的事。可能是一次性的經驗,如一趟旅遊中的實際體驗;也可能是日常體驗,如每天早晨的一杯咖啡,或是享受孩子自己玩耍時的美好me time;還可能是改變人生的重要經歷,像是閱讀賈伯斯傳記,被他「人生都是連連看」的觀點所啟發,進而改變了自己的處事風格。 ❷成就🎉 成就較容易辨識,指的是成功達成的目標或任務。相較於強項類別,這是知識、技能、實績的綜合展現。舉例來說,烹飪可以是一種經驗,但每天用20分鐘準備讓孩子滿意的晚餐,就是一項成就。每天吃雞胸肉是經驗,但規劃蛋白質餐並成功減重5公斤是成就。每天開車通勤是經驗,但找出避開塞車的路線並調整作息則是成就。辨識成就的關鍵在於心態:無論大小事,只要是你的勝利就算數。不必等到賺進1億才算成就,用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賺到人生第一筆錢,就是值得紀念的成就。 ❸關係👧 關係指的是與他人互動創造的最佳時刻,相當於資源方面的人脈強項。這類時刻必須有互動對象才能成立。例如,和孩子在公園玩耍是「關係」時刻,但獨自在公園享受寧靜則歸類為「經驗」。在關係時刻中,「人」是核心要素——只要最佳時刻源於他人的參與,就屬於關係類別。 ❹物品💎 第四類與前三類略有不同,指的是能讓你心情愉悅的物品,不一定要昂貴。例如,我們家的常備料理從梅花肉改成了薄片豬肉,這是因為長輩在菜市場發現可以用機器切成像火鍋肉一樣的薄片,口感特別有嚼勁。每次看到這薄片肉,長輩都感到欣喜,覺得逛菜市場能收獲這有效情資,非常值得。而有些物品可能連結著某些成就,比如我至今仍留著一台壞掉的收音機,那是年輕時幫家裡長輩公司做問卷調查後,長輩送的紀念品。雖然已經壞了,我還是捨不得丟。這類物品可以歸類在物品或成就類別,但重點不在分類,而是要掌握你喜歡的元素,並創造類似的體驗。 ▌ 四象限區分法 經驗、成就、關係、物品,若用四象限來區分,可以想像橫軸左側是內在,右側是外在;縱軸的上方是主動,下方是被動。 🎠橫軸:內在vs外在 - 左側(內在):代表個人主導的體驗。 - 右側(外在):代表外部因素(如人、或物品)主導的體驗。 🎠縱軸:主動vs被動 - 上方(主動):需要個人投入努力或行動。 - 下方(被動):自然發生或不需特別付出。 藉由這樣的分類方法,我們可以解釋四種最佳時刻: - 左上(內在主動):成就 - 需要個人努力達成的目標。 - 左下(內在被動):經驗 - 自然發生的美好體驗。 - 右上(外在主動):關係 - 需要主動與他人互動建立的連結。 - 右下(外在被動):物品 - 來自外在事物帶來的愉悅。 我實際嘗試後,確實能依據喬恩的分類方法完成歸類。如果你有其他無法歸類的「最佳時刻」,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