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次去陪玩家時,對方爸爸剛好問了我「最近有個很熱門、好像是跟情緒有關的SEL,那到底是什麼啊?」
我想,也許還很多像這位爸爸一樣聽過但不太了解,或是沒聽過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近年教育的熱門議題——「社會情緒學習(SEL)」吧!
「SEL」是什麼?
「SEL」全名為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即「社會情緒學習」。
此概念由是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ASEL, The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所提出。包含了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與做負責任的決策等五大核心的社會和情感能力。從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開始,慢慢延伸到與他人的互動,最後能綜合自身能力,面對不同社會情境做出適當的判斷。
我國教育部也於 2025 年 2 月 27 日公布頒布「教育部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14年至118年)。以營造友善且幸福的校園環境,提升教職員與學生的情緒健康。重點涵蓋學習有關人際互動、同理關懷他人、道德責任等知識、技巧、態度、信念的教育過程。
藉由社會與情意技能的發展,學生能夠逐步具備自我認同、同理關懷他人、樂在學習,並樂於挑戰不怕失敗。這些皆是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上所需培養的重要心態與技能。
五大核心能力

中心為SEL五種核心的社會和情感能力,支持學習和發展。圍繞著它們的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四個關鍵環境,包含:教室、學校、家庭與照顧、社群。透過學校-家庭-社群的夥伴關係,共同支持SEL的實踐,以及孩子的成長。
1.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主要是在「認識自己」,能夠覺察並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能力及價值觀等,並從中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
①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知道情緒如何影響自己。
如:能覺察到自己現在是「生氣」,因為積木一直倒下來,而這讓我感到很討厭、煩躁。
②了解並接納自己的能力和優缺點,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③建立自信心,並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2.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自我管理是指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能有效管理情緒並激勵自己,使自己克服挫折或調適壓力,以達成目標。
①情緒管理與自我激勵:在感到壓力、挫折、緊張時,能透過有效的方法來調節情緒,使自己能面對問題並不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如:孩子在練習溜直排輪的過程中不斷站不穩,但能透過深呼吸的方式使自己冷靜,並鼓勵自己再試試看。
②能為自己設定目標,且有清楚的步驟或規劃,進而實踐。
3.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
社會覺察是指能了解社會的不同情境與規範,理解及尊重不同的文化,展現同理心並關懷他人。
①理解社會情境:了解社會有不同的規範以及與自己不同文化、特質的人,並能尊重、友善及欣賞。
②角色取替與同理:站在他人的立場感受和思考,理解對方的情緒,並展現關懷的行動。
4.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擁有良好的人際技巧可使個人與他人有效交流和互動,並維持穩定、正向的關係。
①積極傾聽與溝通
②分工合作並解決問題或衝突:和不同文化背景、特質的人合作,即使在遇到衝突時也能傾聽彼此想法,化解對立,並達成共識。
③觀察並在適當的時機提供他人幫助
5.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考量與評估各個面向、對不同人的利弊等後做出適當的決策,並在事後能反思此次決策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
①分析問題:收集訊息、思考問題點與可能的原因。
②思考與評估解決方案: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並思考可行性、可能的結果及利弊。
③反思
社會情緒學習的重要性
近年來,增加許多影響人們社交互動及情緒學習的因素,例如:讓孩子使用3C的頻率提升;疫情的隔離與口罩,阻擋了彼此的社交互動等。情緒爆炸、憂鬱、暴力、社交困難等問題逐漸攀升,種種現象皆在暗示我們社會情緒學習的必要性。
透過社會情緒學習,不管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皆有正面影響。我們能更了解自己,當面臨外在壓力時,能知道自己是什麼情緒,以及引發情緒的原因,甚至是能控制衝動,以適當的方式調節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掌控。同時,也能發展個人對於他人的同理和接納,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家長平時可以怎麼做?
1.同理:當孩子情緒來臨時,不責備也不強求孩子冷靜不哭鬧,而是以同理的方式,感受孩子可能的情緒並說出來,讓孩子覺察、認識自己當下是什麼情緒。
如:剛剛因為磁力片一直被吸住,沒辦法立起來,所以你覺得有點生氣又沮喪是嗎?
2.繪本:藉由故事內容,帶領孩子認識不同情緒以及調節情緒的方式。
3.討論:平時在講完繪本或孩子情緒冷靜下來時,與他們討論有哪些能讓自己轉換心情的好方法。
4.示範與鼓勵:孩子在練習與他人相處時,家長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可以身作則,尊重且友善地對待他人,在家長身邊的孩子也會以觀察模仿的方式學習。同時,家長也可適時鼓勵孩子的表現,給予正向行為的正增強。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