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中提出的四大習慣養成法則,不僅適用於我們現實生活,也能完美詮釋在日本人氣漫畫《鬼滅之刃》中,主角炭治郎與妹妹禰豆子如何在命運重擊下,透過一連串微小但堅定的行動,最終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角色。
① Identity-Based Habits(身分認同型習慣)
《原子習慣》指出:與其問「我想達成什麼目標?」不如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行為改變最根本的關鍵,在於你對自己身分的認同。例如:與其問「這個高風險投資能讓我一夕致富嗎?」不如反思「身為一位財務自由的人,我會做出這樣高風險的投資決策嗎?」
《鬼滅之刃》的主角竈門炭治郎正是「身分認同型習慣」的絕佳體現。在父親過世、家境清寒之下,他毅然扛起家庭責任,踏實地過著賣炭為生的生活。當家人慘遭鬼殺害、妹妹禰豆子變成鬼後,炭治郎的目標不只是復仇,而是「成為一個能讓妹妹恢復人類、守護人類的戰士」。這樣清楚的身分認同,推動他走上斬鬼之路,無論再苦再累,都不動搖。
② The Habit Loop(習慣迴路)
Clear 提出,每個習慣都是由 提示(cue) →渴望(craving)→ 回應(response)→ 獎勵(reward) 所構成。
在《鬼滅之刃》中,炭治郎拜師鱗瀧左近次後,接受兩年嚴苛的訓練。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習慣迴路的實踐:每天練習(cue)、渴望變強守護親人(craving)、持續修練(response)、成功通過測驗加入鬼殺隊(reward)。
妹妹禰豆子則是在老師的暗示(cue)下,把所有人類視為「家人」(craving),因此即使成為鬼,也選擇與哥哥並肩作戰(response),且不傷害人類。
哥哥炭治郎及妹妹禰豆子在《鬼滅之刃》中,展現出「認同新身份」及用「新習慣」培養「新腦迴路」,交織出許多感動觀眾的畫面。
③ Environment Design(環境設計)
Clear 認為:環境的影響力遠勝意志力。將好習慣的誘因放在容易接觸的位置、讓壞習慣變得困難或看不見,是改變行為的有效策略。
炭治郎與禰豆子之所以能快速蛻變,是因為離開舊環境後,他們強烈渴望維持彼此的情感連結,也在與鬼殺隊的相處中,不斷獲得正向回饋與情感支持。每一場戰鬥中的勝利與夥伴間的溫情互動,成為強大「獎勵」(reward),強化兄妹倆堅持改變下去的動力。
我自己也曾實踐這項原則。為了養成睡前做100個仰臥起坐的習慣,我把運動器材放在電視前,讓「看新聞或追劇」成為做運動的提示(cue),並在輕鬆氛圍中完成訓練。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像吃飯、刷牙一樣自然。
④ The Plateau of Latent Potential(潛力平台期)
Clear 提醒我們:成果常常落後於努力,這段「失望谷時期」讓人懷疑,自己是否白費力氣?但堅持下去有志者,終將迎來質變的突破點。
《鬼滅之刃》的高潮正是這一點的完美詮釋。在鑄刀村戰役後,禰豆子竟突破鬼的極限,克服了「懼陽症」。這個轉變不但震驚敵人,也使鬼王無慘將她視為最大威脅。在最終決戰中,即使炭治郎被無慘操控、幾近喪命,仍在禰豆子與夥伴的感化下重回人類身分,實現炭治郎最初的信念與承諾。
就像奧運選手突破瓶頸、站上頒獎台的那一刻,就是無數訓練與忍耐的累積。在炭治郎瀕死時,見到祖先炭吉與傳說中的劍士繼國緣壹,頓悟「日之呼吸」的奧義,也完成從平凡少年到傳奇英雄的蛻變之旅。
結語:每天進步 1%,一年後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如果你正對生活感到焦慮、倦怠、無力,不妨像《原子習慣》建議的那樣,每天做出1%的改變。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踏實前進。
也許你可以從《鬼滅之刃》中找到共鳴:一個普通人,只要堅定信念、持續行動,就能逆轉命運。
願每個上班族都能在這條緩慢卻穩定的成長之路上,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權。從今天起,讓自己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將成長37倍。
圖片生成:Copilot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