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尖要吃什麼」、「報意思」、「就醬」......網路上常常說臺灣人講話習慣黏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臺式發音」,不知道臺灣人聽到這些發音會不會倍感親切呢?其實語言中這類現象比比皆是,今天就來介紹這些獨特的音變現象吧!
什麼是連讀變音?

我們在和人說話交談時,並沒有辦法將一個個發音清楚分明,總是會形成一連串像流水般的語音(語流)。由於語音之間相連緊密,所以不同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難免互相影響,產生變化,語言學家將這種語音變化稱為「連讀變音(語流音變)」。例如引言提到的臺式口音,就是因為語速快的環境下,大家省略不分發音所形成的。
語音變化除了如前所述,會受到前後語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影響而產生改變,還和語音在音節或詞的位置、輕音重音、聲調,甚至是說話者的說話速度,都有密切的關係。實際的情形更為複雜,我們會在下一章仔細討論。
連讀變音的產生

我個人比較支持的說法是「就易學說」,有點類似語言學的「經濟原則」。簡單來說,我們假定人類是懶惰的,所以語言會朝著簡單化的方向發展,讓我們說起來更加省時省力。這個似乎能夠解釋很多語言現象,例如引言的臺式口音,或者像英語「wanna」、「gotta」的縮讀,都是語言朝著簡化方向的實例。
不過,一定有人會提出語言也有複雜化的例外,例如華語的「總統、美女、雨傘」都是「三聲+三聲」變成「二聲+二聲」的變調例子,看似從同聲調變成異聲調好像是複雜化,但是實際上反而讓我們發音簡單化。關於聲調的變化,我們之後的篇章會有更詳細的補充。
另一個看起來是反例的現象是藏語的歷史發展,近代書面藏語並沒有聲調現象,但是到了現代薩藏語口語卻產生高調與低調的差別,原因在於原本書面藏語的複聲母已經消失,為了避免太多同音字,所以產生聲調區別。舉例來說,書面藏語的數字「八brgjad」在拉薩口語藏語讀為「cɛː132」,複聲母「brgj-」簡化並顎化為舌面音[c]。
從上述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歸納「就易學說」(也就是語言的簡化)要考慮到很多不同面向,而且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要「在不妨礙語言辨義」的條件之下,才有可能產生簡化。如果上面藏語沒有複雜化產生聲調的話,單純聲母的簡化,反而會讓這個語言產生太多同音字,不利於彼此交流。
以上是「就易學說」對於連讀變音的解釋,當然人腦非常複雜,所創造的語言也有無限可能。因此這個學說也有其問題存在,還等待語言學家進一步修正與完善。
我們開始說話後,語言存在很多連讀變音的現象,以上我們簡單介紹連讀變音的現象與可能產生的原因。下一章我們會分享一些常見的音變現象,希望讓大家認識更多不同語言,並瞭解學習口說有那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如果你對這個系列有興趣的話,歡迎持續鎖定【用語言學學語言】這個專題系列,一起瞭解語言背後看不到的有趣規則吧!此外,如果你有能力且願意負擔的話,歡迎訂閱「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支持我產出更多有趣的文章喔!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建議:
[1]:竺家寧 著,《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2018),〈第十三章:語音演變的規律(第一節:發生音變的各種觀點)〉。
本章的內容基本上引用自竺老師這一節的文章,文中相當詳細介紹了音變的現象與分類,並且花很多篇幅說明音變的產生原因,各種學說並陳。不過本文為入門介紹,加上其理論內容對於語言學習較無幫助,故省略不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前往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