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帶回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別急著貼標籤,我們可以這樣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親愛的家長們,我是圓圓老師。您是否曾經在家中發現,孩子的書包裡多了一樣「來路不明」的物品?那一刻,您的腦海中是否也曾閃過「偷竊」、「說謊」、「品格問題」這些令人擔憂的字眼呢?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常見卻又讓家長感到困惑的狀況——「孩子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帶回家了」。透過分享兩個不同面向的例子,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希望能幫助您更冷靜、更溫柔地引導孩子學習尊重與誠實。


孩子說:「是同學送我的!」──孩子之間互送物品的隱憂

在幼兒園,孩子們的社交互動還在發展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看似「贈與」的行為,但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我們需要留意的狀況。

📱 例子一:筆袋裡多了一個小玩偶吊飾

明明放學回家後,媽媽在他的筆袋上發現一個可愛的史迪奇吊飾,問他怎麼來的?明明說是胖胖給他的,因為胖胖有兩個。但在隔天,胖胖卻哭著跟老師說,他放在書包上的史迪奇不見了。明明說是用「送」的,可是胖胖卻說是「被拿走」,兩個孩子各執一詞,讓大人也難以判斷真相。

📱 例子二:集點貼紙事件──「我只是借給他看一下」

秀秀帶了媽媽辛苦收集的卡通超市貼紙到學校,一下課就吸引了同學們圍觀。小華非常想要那些貼紙,一直跟在秀秀身邊。最後,小華偷偷拿走了幾張。被發現後,秀秀委屈地說:「我只是借他看,他就一直拿走不還我!」小華卻說:「他說可以送我啊,是他自己講的!」孩子們的表達模糊不清,最終演變成一場「誰在說謊」的爭議,讓老師也感到棘手。

這些例子反映出,幼兒園孩子之間的「贈與」往往是不成熟的。他們可能不是真的捨得,而是出於好奇、模仿,或是想討好同學,事後甚至也會後悔,才會衍生出這麼多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許多幼兒園就會明文規定「禁止贈與、禁止帶玩具到學校交換或贈送」,如果發現孩子帶了不該帶的東西,老師可能會先代為保管,放學後再歸還。

👨‍👩‍👧 當發現孩子帶回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並堅稱是別人送的,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 先冷靜下來溫和地詢問: 聽到孩子這樣說,家長難免會擔心,甚至立刻聯想到各種不好的狀況。但請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孩子有時可能只是模仿、好奇,或者還不清楚「拿」和「送」之間的界線。
  • 與其急著糾正或指責,不如用輕鬆的語氣引導孩子回想過程:「這個玩具很特別耶,是誰給你的呀?那他說了什麼?你們當時怎麼說的?」透過這樣的提問,有時孩子會慢慢說出更多細節,幫助您判斷事情的真相。
  • 不確定時,主動聯繫老師: 如果您對孩子的說法存疑,不要急著下定論,可以主動和老師聯繫。老師通常能從日常觀察中了解孩子與同學的互動情況,甚至可以一起了解整個事件過程,能更清楚知道是否有「贈與」行為發生。
  • 建立「物品擁有」的觀念: 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是我們喜歡就可以拿,即使朋友說『我可以送你』也不可以喔!」同時也要提醒孩子,類似情況發生時,必須先問過老師,或者回家告訴爸爸媽媽。
  • 讓孩子理解物品的價值: 可以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是爸爸媽媽努力工作換來的,並不是你可以隨意決定送或不送的。」
  • 這是一個生活教育的機會: 這樣的對話過程,不只是解決一件小事,更是在教導孩子尊重他人、學會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如果不是互相贈與,而是孩子偷帶學校教具或同學物品回家,算是偷竊嗎?

當孩子把學校或同學的東西偷偷帶回家時,家長可能會更加緊張:「我的孩子是不是偷東西了?」

其實家長不用過分擔心,在幼兒階段,這樣的行為並不一定代表孩子有「偷竊習性」。更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對「擁有」與「借用」之間的界線還很模糊。

📱 例子:積木盒裡少了一塊特別的拼圖

班上有一盒大家一起玩的磁性積木,其中一塊金色亮片的特殊形狀非常受孩子們歡迎。有一天,老師發現那塊拼圖不見了,詢問後沒有孩子承認拿了。幾天後,一位媽媽傳訊息告訴老師,她的孩子步步回家後從口袋裡拿出一塊亮亮的積木,說是撿到的,但他們家沒有這種積木,懷疑是學校的。經老師確認,那正是遺失的拼圖。後來步步承認,他很喜歡那塊積木,下課時偷偷藏在椅子底下,放學時再放進口袋帶回家。他說是因為「很想要,又怕被罵」。

🎯 孩子為什麼會偷帶東西?

正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幼兒園甚至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尚未完全發展到能夠清晰理解「物權」、「界線」與「後果」。因此,他們偷拿東西往往不是真的有犯罪傾向,而是「不理解」加上「衝動行為」。他們可能會說:「我只是借一下」、「我覺得這個很好玩,想再玩一下」、「那又不是誰的,它在地上耶~」甚至[我就是喜歡,我就是要]。這些話在大人聽起來像是藉口,但在孩子的角度,其實是他們還沒建立起明確的物權觀念。

🎯 所以,當發現孩子偷帶學校物品時,家長可以這樣理解與處理,和老師一起合作:

  1. 理解孩子大腦發展階段: 這個年紀的孩子,自制能力仍在發展,他們的行為不一定經過深思熟慮。與其說是「偷」,不如說是他們在「試探」——試探這樣做會怎樣、試探拿了是否會被發現?試探自己是否也能擁有?
  2. 避免過早貼標籤: 不要太快給孩子貼上「你很壞!」、「你怎麼會偷東西?」的標籤。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害怕,更不敢說出真相。相反地,用開放的態度詢問:「你怎麼會把這個放進書包呢?」「為什麼不在學校大家一起玩?為什麼想帶回家呢?」先了解孩子的動機和想法,而不是急著指責他的行為。
  3. 主動與老師聯繫: 最好的做法不是自己偷偷處理,也不是單方面問完孩子就結案,而是主動與老師聯繫。您可以輕鬆地跟老師說:「老師,不好意思,我們昨天在家裡看到孩子書包裡有一個玩具,不太像是我們家的,想請問學校有沒有小朋友在找這個東西?」這不是檢舉,而是表達您願意一起釐清狀況。老師通常會非常感謝您的主動告知。
  4. 共同面對後續: 了解原因後,與孩子一起面對後續處理。例如,一起把東西帶回學校,鼓勵孩子親口告訴老師或者同學:「這個我不應該拿,我想還回來。」是發自孩子內心與自己妥協,而不只是被迫歸還,這樣的差別能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知道做錯事可以承認,也能被原諒。
  5. 老師再次強調規則: 老師會在學校再次強調「學校的東西是大家一起用的,不是自己喜歡就可以帶走喔!」幫助孩子內化規則。當家長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線時,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接受。
  6. 建立信任感: 讓孩子知道「我做錯事,爸爸媽媽會聽我說,會幫我一起解決」建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時,也會更願意說出口。您可以對孩子說:「下次如果真的很喜歡什麼,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而不是偷偷帶回來。你願意這樣試試看嗎?」
  7. 珍貴的學習機會及建立正確觀念: 這樣的溝通以及正向的去面對,不只是帶著孩子處理一件事件,更是親子間一次很珍貴的學習。並且也讓孩子知道,長大後有法律的約束,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有時間陪伴他們學習和調整 。
  8. 分享家庭近況,幫助老師了解孩子: 有時孩子帶回東西,背後可能不只是「喜歡」這麼簡單,也可能與近期的家庭變化或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自身的成長刺激有關。如果發生常說的行為退化或想要吸引大人注意,這些都顯示出孩子受到不明原因影響,這時家長可以主動與老師分享孩子最近在家裡的狀況,例如情緒是否波動、特別黏人,或者家中是否有新成員等,幫助老師在學校多觀察及了解孩子。

💬 如果孩子說謊了,怎麼辦?

面對孩子沒有說真話,請家長記住:說謊兩個字太沉重而不說真話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並非道德的墮落。 尤其當孩子知道「說了真話會被罵」,他就更容易選擇說謊。因此,我們的重點不是去「抓包」他,而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他知道說真話不會被羞辱,而是會被理解。您可以溫柔地說:「媽媽不是要罵你,我只是希望你可以說真話,這樣我們才能一起解決問題。」


最後,請陪孩子一起練習「誠實」和「尊重」

我們都希望孩子誠實、有責任感,也懂得分辨什麼東西可以拿、什麼不能碰。但這些重要的品格不是一蹴可幾的,也不是說一次就能理解的。孩子還在學習,讓家長和老師一起把握每一次生活中的機會教育。

所以,如果您哪天也在孩子的書包裡發現一個不認識的小玩具,先別急著生氣或擔心孩子變壞,這可能只是他還在學習釐清「界線」在哪裡。重點不是他是否犯錯,而是我們能否在那一刻,溫柔地陪伴他一起思考、一起學習。

比起責備,建立信任關係才能讓親子間更親密,真正走的更長遠。

歡迎來信分享~親師諮詢室:z8687678@gmail.com

歡迎收聽podcast:[親師打開門--教養實戰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親師打開門--圓圓老師
1會員
6內容數
我是一位擁有25年幼教經驗、深愛孩子,也熱愛這份工作的圓圓老師。 親師間的理解與合作,是孩子安心成長最重要的養分。 因此,我用自己的教學現場經驗與輔導故事,創立了Podcast與部落格平台。 願我的經驗與文字,成為您的支持與力量。 有任何問題可mail至親師諮詢室z8687678@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世間萬物的意義是以人的主觀視角去認知的,如果能意識到這點,對遇見的人貼上「好的標籤」,並避免貼上「壞的標籤」,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都開始朝好的方向靠近!
Thumbnail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世間萬物的意義是以人的主觀視角去認知的,如果能意識到這點,對遇見的人貼上「好的標籤」,並避免貼上「壞的標籤」,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都開始朝好的方向靠近!
Thumbnail
在此分享平時常對兒說的話及分享育兒經驗。當自己有能量時,我相信陪伴孩子學習時,會更有自信!
Thumbnail
在此分享平時常對兒說的話及分享育兒經驗。當自己有能量時,我相信陪伴孩子學習時,會更有自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