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焦慮,叫做「別人覺得你焦慮」
我從不覺得自己焦慮,或者說我從來不覺得焦慮對我造成困擾。不過,有那麼三兩次,我被朋友或工作夥伴說:「你看起來好焦慮喔。」
雖然焦慮本身沒有對我的存在造成困擾,但別人感受到焦慮並且告訴我是我傳遞的,這份反饋讓我思考。
後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點,不是我有沒有焦慮,而是:
當我表現出某種狀態時,別人是怎麼解讀的?
他們是怎麼回應我的? 而我,又怎麼在這樣的互動裡,看見自己的節奏與邊界?
三個真實場景,三種不同回應
📍場景一
不久前,跟朋友對坐閒聊,他突然開始處理工作訊息,我也就順勢拿起手機繼續滑一本想買的書。朋友一看就說:
「妳是不是一焦慮就買書啊?」
我回答得很快:「我昨天就想買了,今天只是繼續看而已。」
📍場景二
一年前,我在影片工作坊裡舉手提問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別組的大叔冒出一句:
「妳幹嘛這麼焦慮?」
我笑笑說:「我從小就這樣。」
📍場景三
十年前,在義大利參加設計工作坊。跨組合作的時候,我察覺大家聊太久、沒進度,表情開始凝重,組員看著我說:
「What are you worrying, Wanping?」
我回:「I’m worrying that we talk too much but do nothing...」
大家聽完後很快從相談甚歡模式切換到行動模式。我們的專案也在剛剛好的時間完成,成果不錯。
三種回應,三種情緒後果
這三句話背後的語氣和意圖,雖然都提到「焦慮」,但產生的影響截然不同。讓我們拆解一下:
1. 擔心式解讀:柔軟但讓我變小
「妳是不是一焦慮就買書?」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關心,但其實偷偷塞進了一層解釋:
你這樣做,是因為你焦慮——我已經幫你下好判斷了。
問題是,我當下根本不焦慮。我的行為有它的脈絡,有它的節奏,但對方把這些變成了「情緒性的反應」,這讓我感到:
- 被誤會
- 被簡化
- 被解構成一個「需要被安撫」的人
而事實上,我只是在做一個簡單的選擇。
2. 指責式定義:關上了我的門
「你幹嘛這麼焦慮?」
這聽起來像是一句隨口說的話,但它有一種隱含的指令感:
你不該這樣、你要趕快調整、你現在的樣子讓人不舒服。
這樣的語氣不是邀請,而是糾正。讓我下意識地收起情緒、不再表達,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多了」。
久而久之,我們可能就會在無意識中收斂掉那些「其實只是誠實」的狀態。
3. 詢問式靠近:給我空間,也給我選擇
「What are you worrying, Wanping?」
這不是標籤,而是邀請。
它沒有假設我錯了,也沒有急著幫我解決什麼,只是溫柔地打開了一個對話空間。這種「開放型語氣」讓人感到被尊重,也被看見。
我有自由去說、也可以選擇不說。
這是我心中理想的互動樣貌,一種高品質的情緒容器。
所以問題不是「焦慮感」,而是——
你是否有機會,好好表達自己的節奏?
別人對你的解讀,是邀請、還是干涉?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意分享情緒,而是不確定這個世界能不能承接。
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被矯正」,而是:
一個讓我們可以自在表達、坦然被看見的場域。
一種語氣,可以不帶判斷,只是靠近。
結語提問|你希望別人怎麼靠近你的情緒訊號?
焦慮從來不是壞東西,它只是訊號。
而你要的,也許不是「別人幫你處理你的狀態」,而是——
「我看見你了,要不要聊聊你為什麼這樣?」
這句話,比「你怎麼又焦慮了」有力太多。
推薦下一篇閱讀(即將推出):
📖《你懂個屁:那些用來保護自己的潛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