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非典型,是指與學術界主流說法「不完全相合」,但在非學術圈中算一種敘事觀點,這觀點會跟很多人接收到的不同,故稱非典型,在此先打預防針。
為何要談非典型?我們從歷史編年型、大歷史型的書籍看冷戰史,就可以看出兩個不能相合的論點:越能從個人角度看待小人物經驗者,所發展出的歷史觀往往沒有代表性;而從越上層觀點談宏觀尺度者,則越會忽略細節對整體方向的影響。
政治決策多求眼前利,沒那麼多深謀遠慮
而在這當中還有學術論述的問題,即常採取一個主軸,其他論點圍繞其中發展。像是經濟史、文化史、戰史,不是說有錯,而是真實世界沒有這種單一視角的狀況。從統治階層的角度去看,壓力都是短期且巨大的,需要決策的時間很短。要在從下級單位呈上難以判斷的海量資料中,找出可以作為判斷的基準,通常都會變成政客自己的偏見、喜好、常識作為基準。也就是九成九以上的情況,根本就沒所謂的「下大棋」。後世看到的下大棋,常來自於「很有可能自我修飾的回憶錄」、「為了意識形態辯護的學者」、「專制獨裁國家捏造的數據」,簡單說就是「自有大儒為我辯經」,至於當初做決定的人是這樣想的?難說喔。
歷史學家當然知道史料的問題,如何確認資料正確,當事人是否騙人,都得反覆確認。但現實是,你總得要出論文,發表學術著作,時間壓力不可能讓近代的一個教授,皓首窮經數十年只出一本書。
所以,真相更可能是在各方壓力下,基於個人意識形態的膝蓋反射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再揣摩上意得出的佐證。這不要說是幾十年前,近幾年的台灣就如此,蔡英文時期的決策有這麼深謀遠慮?馬英九時代的判斷有這麼長遠?接觸過核心的人大概都會翻白眼,只是對外都會露出一副莫測高深的笑容,好似在說:
「嗯,你懂的」
- 編:以最常見的縣市長提名為例,同陣營支持者常講的布局深不可測,其實真的沒那麼複雜。
看腦補的三手資料,不如從當權者背景切入
簡稱,懂個屁,都在腦補。實際上參與當次會議者,事後痛罵翻桌的比比皆是,決策更可能因為一個民調、一個數據,基於某種政治判斷,無論是黨內鬥爭、黨外對抗、國際壓力等等而定案。超長遠的計謀,在政治上不存在,政客優先謀求自己的生存,其次是同黨派的生存,無論是專制或民主皆然。
筆者的意思是,想看歷史上的大局觀,從當事人的意識形態切入,分析他的求學歷程、交友圈、參與過的社團、活動,會比所謂的「客觀資料」準多了。
而在學術上,這種沒有辦法求證,資料缺乏的紀錄,不能發論文,所以在現代會被民眾認為沒根據。更加機車的是,即便我們知道,15年前的決策來自於某個大學時期社團的交友關係,但當年社團又沒紀錄社員,只能依靠曾經參與者提供,從而發現「原來這些人全是一夥的」,也沒多大用處。
因為利益所趨,這些15年前因利益團結的,也在10年前因利益翻臉,講的話完全不一樣。
歷史不必合情合理,不合邏輯反近真相
一般人反倒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會修飾過去,說話有時也會顛三倒四,但用在政治人物,國際關係這種越遙遠的地方,反倒會希望有能絕對確認的證據。
理由很簡單,小說需要邏輯,現實不用。
離我們越遠的權力關係,與電視劇播放的沒差很多,你會希望演員符合人設,希望政客也是。
而政客不是,所謂的符合邏輯的說法,在小說成立,於現實不成立,而我們談的國際大勢,並不是小說。
這也導致,看起來最符合邏輯的論述,很可能離事實最遠。但對你來說,這重要嗎?你想要聽故事,還是了解事實?為何老人們無論有沒參與其中,到頭來都是「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世事如棋,人生如戲,何必執著?
太堅持一個完美、符合自己意識形態的史觀,只能說:施主,你著相了。
下篇進入正文。
- 編:比如當年324為什麼會去衝行政院?在行政院裡面的人為什麼喊的口號是退回服貿?當初江宜樺為什麼會下令暴力驅離?都有合情合理的說法,但實際上可能完全不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