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的自然課絕大部分都是採單元式教學,例如凸透鏡可以將光線會聚、凹透鏡可以將光線發散、光線進入三菱鏡後會產生色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熱將食物煮熟、利用熱讓冰融化成水、透過綠色環保建築讓室內冬暖夏涼…。孩子們確實有學習到知識點,但僅限於一個、一個例子的知識點,缺乏橫向及縱向的統整與比較,對於像海綿一樣正在吸收學習新知的孩子來說是一大硬傷!
那在國小階段如何透過自然課來培養孩子的統整學習能力呢?
以國小三年級上學期「生活中常見的力」為例。課本以
.力的效應
.如何表示力
.磁力(非接觸力)
.浮力(接觸力)
四大要點來向孩子們介紹看起來很熟悉,討論起來卻很難表達的「力」。在這之中,丹尼爸覺得有6個思考點可延伸。
思考點1:當物體受力如果可以產生形狀變化時,受力大小與物體形狀變化程度是否可能有規律性呢?是否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如橡皮筋)來進行實驗與測量呢?
(在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會將此觀念延伸為虎克定律,也就是闡述在彈簧彈性限度內,彈簧形變量與所受外力成正比)
思考點2:在草地上踢球時,原本靜止的球受力後開始動了起來,但是為什麼最終球又停下來了呢?草地是否提供了某種力量使的球停下來呢?如果改去較為粗糙的地面,球停下來的時間有讓何變化呢?
(在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會將此觀念延伸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向力及接觸面性質相關)
思考點3:在課本中介紹了磁力(非接觸力)與浮力(接觸力),並且以磁鐵同名極互相靠近產生相斥、異名極互相靠近產生相吸及流動的水必須接觸的扇葉才能使水車持續轉動來闡述非接觸力與接觸力。課本中並沒有直接提出「非接觸力與接觸力」這兩個專有名詞,但我們可以透過示範摩擦過後的氣球可以吸引頭髮、用腳踢球使的靜止的球開始運動來加以闡述。
思考點4:課本中有示範以磁鐵吸引鐵粉,但鐵粉並不好收拾與清潔,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將鐵粉倒入裝滿水的寶特瓶,再以磁鐵靠近觀察鐵粉的變化。
思考點5:在觀察膠泥的沉浮實驗中,我們將等重的膠泥捏製成不同的形狀再放入水中來觀察,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帶領孩子將膠泥捏製成可以停留在水中的形狀?
(停留在水中的意思是指不上浮也不下沉,我們稱之為潛體)
思考點6:在觀察膠泥的沉浮實驗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帶領孩子分組比賽,使用等重的膠泥為基礎,捏製成各種形狀的容器,看看哪一組的容器在沉下去前可以裝載最重的物體,並觀察將物體放進容器後,容器在液面下的體積是否有變化呢?
因為對大家來說,「力」看起來很熟悉,討論起來卻很難表達 ,所以我們可以用更多生活中的實例來加以解說,例如在港口裝卸貨的船,裝貨前跟裝貨後其船身跟水面的高度變化;例如行進中的汽車,踩油門與踩剎車都是對汽車施加力量,但卻造成不同的結果,都是可以切入力學並引發孩子討論的生活實例。
大家可以發現,其實自然科的學習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串聯其他的觀念再延伸!
打破既有限制是培養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大家一起來討論,讓孩子們可以學的更快學的更好吧!
專注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