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題目想要寫很久了,但是我自己也還在學習與習慣的路上,只是在做這塊自我探索時得出了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這不是教學的文章,而是希望你們可以從我的經驗裡面找到一些什麼。
義務堅強
我喜歡把亞州人的基本教育稱為一種框架式的限制,因為我自己是亞州人,雖然不是特別傳統的家庭長大的,但是我可以從自己或是身邊的人身上看到,我們的人生是從三個字開始的,這三個字是「不可以」,當然有的時候這種不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是一種愛的表現,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當你大概三歲的時候,想要蹲下來玩沙子或是泥土,你的爸媽就會跟你說「不可以,那個髒髒。」或是當你在餐廳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只能嚎啕大哭的時候,你的父母會跟你說「不可以在外面哭!不要再哭了!」
我們是從不可以中學習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久了我們就習慣做可以的事情,因為可以的事能讓我們獲得認同,也能讓我們獲得支持與愛。
從小學會角色扮演
每個人都是帶著期待出生的,我曾經在一篇文章(沒有發表)裡面寫道,每個人都是一棵被期望長大的樹,且被期待結下豐滿的果實,種樹的人會給予生長的必要條件,最後會結出乾扁或多汁的果實,都得要靠樹自己的努力;很多人最終沒能結出果實,或是有些人的樹幹被蟲蛀了,就會被賦予無法達成的期待,蘋果樹被迫扮演成櫻桃樹(因為櫻桃比較貴),黑板樹被迫扮演成樟樹,榕樹的鬚鬚被剪掉因為很占位子;最終很多人都得要花上半輩子的時間去找尋自己真正的模樣,找到了以後還要習慣真正的自己,如果一開始有時間、空間探索就好了,我是這麼想的。
於是就這樣,樹長大了,扮演了不是自己的角色,被重新賦予意義,所有人都要堅強,我稱之為"義務堅強"
堅強、獨立、穩重慢慢變得不是選擇,而是一種必須要生存而演變出的機制,在義務堅強之下,只能做"可以"的事情,不可以的事則變成一種禁忌,一種累贅,因此這樣的人就會忘記要怎麼拒絕,也會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
忘記可以拒絕
我長到很大,才發現一件晴天霹靂的事情,就是原來很多事情我可以不做!原來別人的情緒我可以不用想辦法解決!原來我可以讓別人生氣、煩悶、苦惱,不用總是雞婆,也不用總是提出解決的方法或是幫助。
我真正意識到這點是20歲的時候,在工作場合,主管請我幫忙一件事情,但當時的我實在很忙碌、走不開,於是我跟他說,我沒辦法,你可以找別人嗎?他沒有多說一句話,只是點點頭就去請別人幫忙,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可以拒絕,我沒有義務要做。
我身邊有很多人,大多都是女性(當然也有男性),他們總是可靠、負責、有肩膀、自主的,我有一個朋友,稱她為凱特好了,凱特的口頭禪是好,她上有父母,下有弟妹,是卡在中間的人,從她有意識以來,她的東西就是弟妹的,她的付出就是父母的,她從國中開始就必須學會煮飯,高中就讀夜校、白天上班,因為父親四十歲就中風了,沒辦法工作。
她的盡責沒有換得稱讚與認同,更多的是別人的予取予求,在感情中也不順遂,因她總是吸引到需要她照顧的人,另一半跟她要錢,她不敢拒絕。
你說這完全是凱特悲慘命運的錯嗎?我覺得不是,但你說全然是凱特的責任嗎?我也覺得不是。只是沒有人教我們要怎麼說不要。
我有發現一個弊端,從觀察我身邊傳承創傷給自己小孩的父母親來看,他們那一輩也總是被強制拿取很多自己不要的東西,例如父母覺得這個對你好,你就必須要拿,不然就會被情緒勒索;身邊的人都這麼做,你沒道理不做;其他人比你努力,你就必須也奮力奔跑才行。
在這個社會裡面,你的命不只是你的命,同時也是你祖先、父母、師長的命。
很多人不會去探究這個不要的原因,因為許多人生長的過程中沒有理解、同理他人的學習機會,也沒有這個意識;很多人在被拒絕的時候會自我防衛,以前總是會被教導,台灣人的不要是客氣,買單要推拉、拿紅包要先拒絕、被贈與東西時要先說不用啦~不用啦,於是久而久之,所有人的不要都變成一種客氣,而不是真的不想要。
我所說的理解、同理他人並不是指所有人都沒有同情心,而是很多人的理解是自己認為的,因此就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解讀,沒有人真的能接受純粹的不要與拒絕,所以會找很多理由跟藉口包裝這個不要,因為有理由總比純粹的不想要來的委婉多了。
累積下來,這些不要被視為一種攻擊,揶揄跟情緒勒索變成一種反擊,而妥協、犧牲則變成一種防護。
僵化性原則(rigid rules/rigid boundaries)
你們身邊一定有一個自律的人,也許這個自律的人維持著早上六點起來做瑜珈、八點準時到公司、加班到晚上九點,回家還打掃、整理家裡,甚至十一點還去健身房。
通常這種類型的人有很多是自己想這麼做,是值得鼓勵的,維持健康的生活沒有不好,但更多的是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做,否則就會不知道該做什麼的人。
我也是這樣的人,但我不是每天把行程塞得很滿,把自己活得精彩的類型,我是把自己累得不成人樣,內耗到精神衰弱,擁有很多朋友卻又很寂寞的那種。
因為我有很多僵化性原則。
從我們上面說的不可以/可以衍伸,當你習慣性地做可以的事情時,不可以就會變成一種僵化性原則,我不可以做這些事情,否則我就會成為不負責任的人,我不可以說這些話,不然父母會生氣,我不可以發表意見,不然就不會被理解與愛了。
所以我必須要準時、我必須要更早一步想到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必須要會做某些事情、我必須要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我必須要......
這些必須、應該就會變成限制性原則,而在他人眼中,這類型的人變成自律、知道自己要什麼、總是整整齊齊的、有距離感、有主見的。
但其實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其實不需要這麼做而已。
我從小就是會在放學後就把功課做完的人,這樣我就有時間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會被念,因為小時候家裡過得比較辛苦,所以我都跟自己說零食只能買一樣,每天只能花十塊,不能給父母造成負擔,媽媽帶我去全聯或是便利商店,我都會看看價格然後搖搖頭說"我沒有很想吃耶"長大以後我發現我對於食物的渴望低到一個超乎常人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僵化性原則,因為會_,所以我不_。
亞州常見僵化性原則
「求人不如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是為你好」的詛咒
耳熟能詳的五個字,所有人都聽過,我是為你好,所以我才管你,如果我不在乎你,我會這麼苦口婆心嗎?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也是一種勒索。
很多人會把期望與期待搞混成愛,把自己的投射變成別人義務要完成的功課,但實際上這五個字會讓很多人變得不知道該如何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是提議。
沒有事情是好與不好的,退一萬步來說,毒品是公認的有毒物質,但是對於那些急需逃離、不知道其他解決辦法的人來說這是對的選擇。(當然毒品壞壞!遠離毒品),這個例子很極端,但的確是這樣,人不會看見好與不好的、對與不對的,只有當下的自己想不想要,如果你想要,那你排除萬難也會得到。
所以沒有人真的能夠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可是如果從小沒有被培養覺察自己想法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不知道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麼,而這會造成日後生活的麻煩。
我觀察到最多的一點是,很多人已經二十五歲,卻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目標是什麼,我是一個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這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沒有告訴我哪些很困難,或是哪些我做不到,但是每個人生長的背景不同,有些人從小就被教導不要自取其辱、不要好高騖遠,久而久之就會所有事情感到無力,也沒有熱情了。
這也是因為在台灣,似乎很多事情都是被安排好的,從小上課、安親班、課後輔導,所有人都被安排在流水線上,一路長大,讀大學時終於可以享受自由,被禁錮已久的靈魂終於脫逃,但也突然失去方向。
還記得我國中的時候,想要加入學校的管樂隊,因為小學就吹小號,也算是有天分,想要繼續吹奏,但是因為加入管樂隊需要占用到上課的時間,所以需要班導同意,我拿同意書給班導簽名的時候,她以我成績不夠好為由拒絕了,我就這樣一路長大,再也沒有機會碰小號了,只能看看音樂會過乾癮。
成績不好所以不能追求自己的興趣這件事情並不完全是錯的,我也能夠理解她的想法,但是當我長大後發現自己成績不好實際上是因為注意力不足(ADD)所導致的時候,的確有忿忿不平一陣子,我感覺好像因為我做不到的事情而被懲罰了。
總而言之,逃離"我是為你好"這個詛咒的唯一方法就是狠心,狠心的拒絕、狠心的說我不需要你的好意,但卻很少人能真的做到,因為這也觸犯了我們的禁忌,也就是「不可以對長輩沒禮貌。」「不應該拒絕別人的好意。」「不可以沒禮貌。」
我會在下一篇寫下一些幫助自己拒絕以及建立原則的方法,有需要的人可以移至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