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商學到的一課:會問問題,是一種能見度。
提問的內容、方式、角度,透露著一個人看世界的方式。問題的背後,有風景,也有機會。
曾在外商公司任職,那是一段睜大眼睛看世界、耳朵忙著接收各種語言與文化衝擊的日子。有段時間,公司為經理級以上的主管每人發了一本書,叫《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聽起來像是什麼管理工具書?嗯,也不全是,它其實提醒我們:真正的關鍵,常常藏在第一個問題的背後。
會問問題,是職場裡最不被教卻最有力的能力。提問不只是發問,更是照見思維與文化的鏡子。
問題,是思維的鏡子
在外商那幾年開始發現——開會的時候,真正被看見的,不是報告得多精彩的人,而是能問出關鍵問題的人。
每當國外總部的大老闆來訪,台灣的主管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有人提問,尤其是我們的 HP 們(High Potential 人才)!」
因為在外商文化裡,「會提問」=「思考活躍」=「具備潛力」。
提問,是一張被注意的門票;問得好,甚至能直通更高的位置。
那些國外老闆的提問力,真的是讓人望塵莫及。有次會議,一位同事的簡報頗有水波蕩漾之感,畫面美、字也多,就是有點「空心菜」。果然,簡報一結束,外國老闆立刻點出核心問題,像支箭,精準刺向簡報的鬆軟處——現場鴉雀無聲,那支箭有聲。
我後來笑說,他們不是提問,是「點穴」。
華人文化中,提問這件事,有些尷尬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要聽話、不要插嘴、不要頂嘴;問問題的孩子常被認為「不乖」、「愛找麻煩」。再加上面子文化作祟,很多人寧可一頭霧水地坐在台下,也不敢舉手說:「請問這句我沒聽懂。」
我們習慣把問題吞下去,習慣在會後私訊、習慣等別人先問、習慣假裝自己聽得懂——久了,提問的肌肉就退化了。
不是所有提問都迷人
你一定也遇過這種人:
在會議或公開活動上,聲音響亮,語氣自信,話說了五分鐘還沒問出重點——
問題像繞口令,最後讓人懷疑:你是想問問題,還是想表現你很聰明?
真正厲害的提問,
不是炫技,是讓對話更深入;
不是賣弄,是打開空間。
而我們在問問題時,也值得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問這個?
我問這個,是因為我真的想知道答案,還是只是想被看見?
提問,也是一種自我認識的途徑。
你問什麼,就代表你在意什麼。
你敢不敢問,代表你活在什麼樣的文化或心理狀態裡。
你怎麼問,代表你對自己的敏感度與界線感有多細膩。
提問是種力量,也是一面鏡子。
它能照見你對世界的好奇,也能照見你對自己的了解程度。
職場裡,問題的背後,是風景
有人的提問是思考的延伸,
有人的提問是野心的起點,
有人的提問,是一種未說出口的願望——想參與、想前進、想被看見。
不要小看一個問題。
它也許不是答案的入口,而是通往你內在風景的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