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以為是「個性」、改不了的自己,其實是一叢從小到大累積的情緒
那些你以為是性格的,其實是情緒群組成的「角色」。
我們常說「情緒要被接住」,說的往往是那些顯而易見的情緒:- 怒火沖天的爭吵、
- 沮喪低落的沉默、
- 忍不住想抱怨的委屈……
這些情緒是赤裸的、直接的,它們來得快,也比較容易被自己或他人發現。
但有一種情緒,它不哭、不鬧,也不會讓人瞬間紅眼眶,反而說得頭頭是道、邏輯清晰、理直氣壯。
這些情緒,不說自己是情緒,它們說自己是:
- 「我只是講道理。」
- 「我做這些,是為你好。」
- 「我不是情緒化的人,我是很理性的人。」
可越是這麼說的時候,越有可能,情緒正在背後悄悄推動一切。
那些被誤認為是性格,其實是情緒群
人們常說:「我這個人就這樣,個性很要強。」「我從小就是完美主義,改不了。」
但如果我們停下來問一問:
這樣的「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又是什麼在維持它的存在?
你會發現,背後很可能有一整群沒被看見的情緒,像小隊伍一樣在心裡操兵演練:
▸「我一定是對的」的性格,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質疑。把錯誤等於無能。對自己沒信心,只好靠「贏得爭辯」來肯定價值。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比較心,背後可能是:害怕被遺落。對自己擁有的不滿足。將價值感外包給「和別人看齊」。
▸「我就是這樣,有問題嗎?」的強勢,背後可能是:對脆弱的不信任。曾經受傷後築起的堡壘。拒絕被改變,以免再次失控。
在我們周邊,還有更多的例子,
- 「我就是好勝,輸不起。」也許,是從小就怕輸會被看輕,認為輸了就沒有價值。好勝,可能不是自信,而是焦慮與渴望被肯定的情緒群。
- 「我就喜歡表現,喜歡被注意。」也許,是怕安靜就被忽略、怕平凡就被遺忘。愛出風頭,不一定是個性張揚,而是需要被看見的心情。
- 「我很獨立,有事都自己扛。」也許,是從小學會別人靠不住,依賴會讓自己失望。獨立,可能是傷痕久了後的防衛姿態,不是真正的自由。
我們以為的性格,是情緒穿上邏輯的外衣
我們習慣把一些固定的行為方式稱為「個性」或「性格」,像是:
我天生悲觀 / 我就是不喜歡麻煩別人 / 我做事一板一眼
但這些所謂的「天生如此」,其實可能來自早年經驗裡反覆累積的情緒反應:
害怕犯錯、不被接受,於是凡事小心翼翼
太常被拒絕或無視,於是變得逞強、靠自己
曾經信任過卻受傷,於是把距離當作安全
這些情緒,久了,就長成了我們以為「改不了」的性格。
理性,是情緒最擅長的偽裝術
最有趣的是,有些情緒不但不情緒化,還特別「講道理」。
它會說:
「我說的是事實」
「我只是站在全局看問題」
「我是在替大家設想」
但仔細看,那些強調自己很理性、很客觀、很高瞻遠矚的語氣,
也可能是一種「不安的自我保護」。
因為害怕混亂、害怕無能為力,才需要用邏輯緊緊抓住秩序。
因為不願面對被否定的感受,才要用理性包裝每一次堅持。
這不代表他不真誠,而是:連理性,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
我們以為是信念,其實可能是被情緒養大的信念
有些人總說:「人就是要靠自己」「軟弱只會被欺負」「我不能輸」……
這些話語背後,不只是思考邏輯,而是長年累積的防衛系統。
也許他曾經試著依賴過別人卻被辜負;
也許他曾經表現脆弱卻被取笑;
也許他從小就被教導要爭氣、要贏、不能輸。
於是這些經驗累積起來,長成了一套堅不可摧的信念,
外人看是「三觀很硬」,他自己也以為這是「人生哲學」,
但其實那是情緒在說話,只是穿了邏輯的西裝外套。
當我們看懂這一點,也許可以多一點理解,對自己,也對別人
有些人明明在會議中據理力爭,其實只是怕自己不被重視;
有些人總是高談闊論,其實只是很怕寂寞或不被認同;
有些人喜歡發號施令,其實只是太怕混亂、太需要掌控。
這不是在說人不好,而是說人很真實。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被看見的角落。
情緒只是不想被遺忘,它就躲在我們最堅定、最有邏輯的地方。
讓情緒現形,不是為了否定理性,而是補上一塊真相
不是每個人都會哭給你看,但每個人都在守護某種不安;
不是每個情緒都會大吼大叫,有些會笑著講道理,讓你以為它叫「邏輯」。
所以,情緒不是只有眼淚、憤怒與悲傷
情緒也會變成:
- 一場「我說得對」的堅持
- 一個「我早就看透一切」的語氣
- 一種「我已經不需要任何人」的姿態
而當我們願意慢慢看穿那層「理性」的外衣,就可能會發現,
在那西裝下,其實藏著一顆小小的、怕冷又怕痛的心。
當我們能看見這一層,就不會被「理性」的面具蒙蔽,
也不會用「個性」當作無法改變的藉口。
那將是與自己和解的起點,也是看懂別人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