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三的燁與小一妞有場深刻的對話,從我將學習做分類開始:
| 學習可分三種:
- 被規定要學的:像是國語、數學、英文…等,是體制內學校的必修學科配備。
- 自由選擇的:可學可不學,多半與「興趣」有關,偏向才藝類的學習,像鋼琴、圍棋、跳舞、編織——學了可多一個技能,雖然生活不一定會用上,沒有學也不妨礙孩子成長,但學了,生活會多一份樂趣、人生也因此更豐富。
- 基本能力型:像是騎腳踏車、游泳…等,學會了可能就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也要視每個家庭的價值觀而定,例如游泳對某些家庭是必備,對有些家庭來說是才藝,有些家長則覺得學不學都無妨、可有可無。因此,分類沒有絕對。
妞正在學的鋼琴,就屬於第二種——可以學、也可以不學。
| 當「興趣」遇上「瓶頸」:鋼琴與籃球的啟示
妞練琴被動已好長一段時間,最近我在思考,鋼琴之路是否還要繼續?
我試圖陪妞釐清幾個問題:
1. 孩子的意願:這是核心,如果連意願都沒有,一切都難以為繼。
- 短期目標:學幾個月試試看?還是想學到什麼程度?
●重要提醒:#設定目標不是為了執著於結果,而是為了讓學習有方向。透過小目標的達成,更是能幫助孩子體驗 #成就感
- 專注與困難排除:如果練習時無法專注,是什麼卡住了?
- 當遇到挫折與瓶頸時,我們怎麼面對?
妞說:「我不會彈的時候,會覺得不開心,就會不想練了。」
我點頭,妞很誠實。我問兩個孩子:『當你們在學習或練習時覺得很難,可以怎麼辦呢?』
燁突然跳出來說:「就當作是正常的啊!」
我愣住:『當作正常?』
這反差也太大!明明燁學英文遇到困難時…也是唉唉叫啊~
但我忍住沒吐槽他,改用他最愛的籃球來比喻:『燁,你打籃球時,如果一直投不進、一直被超球,你會怎麼樣?』
燁雲淡風輕地說:「不會怎樣啊,很正常啊,就繼續練啊!」
我:『你一直投不進時,不會覺得很煩、想放棄嗎?』
燁:「不會啊,因為本來就不會每球都投進啊!」
我真傻了:『你不會覺得氣餒嗎?』
燁:「不會啊,因為就算是世界第一的籃球選手,也不可能每球都投進啊!」
哇靠靠靠!
這回答太屌了!
我大聲鼓掌:「對!燁你說得太好了!!當你不把困難當困難,而是當成正常的,這樣就對了!!!」
本來我想教孩子:當你有願意學習,就為自己設個目標。遇到困難是必經過程,可以煩躁、可以不開心,但要老實地持續練習,找到對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困難終會突破。
然而,燁卻意外教了我 #成長型思維 的一課:
#把困難當作正常。
我突然明白,燁之所以面對英文會煩、但面對籃球卻這麼有韌性,是因為籃球是他真心喜歡的「第二類學習」。
因為熱愛,所以願意不斷地試、一次次投、一次次被超球,卻還是有動力繼續,那不是被強迫地去的努力,而是出於熱愛的投入。
| 原來,真正熱愛,#困難不過是風景。
回想我自己,也曾有過那樣的心流時光——當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就算困難,也甘之如貽。並且,有挑戰才好玩、也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太簡單反而無聊。
其實燁在面對英文(對燁來說是第一類XD)時,也是會煩燥的。這讓我有了更清晰的歸納:
面對第一類與第三類的學習,因為不一定是有熱情的項目,則需要更理性的策略:確認方法是否正確?學習步驟與進度如何調整?然後堅持練習、逐步突破。
我很開心燁已在生命中遇見了他真心喜歡的第二類學習。那是一種…即便過程充滿挑戰,也讓人願意心甘情願投入的熱情。
或許將來,籃球也只是燁生命中的一個興趣和陪伴;也或許…籃球會成為他將來吃飯的工具?無論結果如何,相信打球和練球的過程本身,對燁來說已經是一種享受,燁也會在每一次的練習、比賽、和打球中,有所學習與成長。
至於妞是否要繼續學鋼琴?我真心不糾結了。
因為我終於理解——學琴的價值,不在成果,而在過程本身。
無論她長大後會成為一個會彈琴的大人?或只是學過一段時間的孩子?或成為音樂家?最重要的不是成果有多華麗,而是:這段學琴的時光,是否是我們共同用心經營的生命片段。
學琴,不是為了獲取某一個成果的手段,而是體驗成長、豐富生命的過程。我想,任何學習都像 #一場沒有預設終點的旅行:沿途的風景、遇到的挑戰、學到的經驗,過程中的體驗,就是我們存在的方式──那比我們最後抵達的成果,更為深刻。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小露
#那些因孩子而學會的事
#9Y9M VS #7Y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