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很委屈、很難過或很生氣,覺得自己是這段關係或這個事件中的受害者,但仔細想想,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嗎?
我能理解那些覺得自己受到委屈、受到不公平對待或是覺得很失望的感覺,那些不舒服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我們充滿了憤怒、恐懼或害怕等不安全感,這些感覺是如此真實,以至於可能使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一些攻擊別人或消耗自己的行為...但在這裡,我想說我懂,我都懂,這些感覺我也都會有,我們是人不是神,也不用假裝自己完全沒有這些感覺,但同時在這裡我也想說,我們要不要試著藉由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與情緒,讓自己試著跳出這些「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情境看看呢?
參與者vs旁觀者
質疑自己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問自己:「假如事情事實上不是『我覺得』的那樣呢?」
當事件發生而開始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時,試試看先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的想法,試著問自己:「假如事情事實上不是這樣呢?」問完這句話後再觀察一下自己,這個步驟是想讓我們對抗一下自己的想法,質疑一下自己一直以來的價值觀或信念,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是因為「小我(ego)」想保護他自己,小我害怕自己消失,因此需要一些衝突來確保自己是活著的、是存在的、是不會消失的,所以當你開始質疑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的時候,你就漸漸的從參與者變成旁觀者了。
什麼是參與者呢?參與者就你根深蒂固覺得自己是什麼的那些想法,例如:「我不值得被愛」、「他們都討厭我」、「他們都欺負我」、「我很可憐」等等,你相信了你的頭腦產生的想法,你覺得自己就是那變來變去的想法,但那真的是你嗎?
作為旁觀者,你能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自己,去留意那「想法與想法之間的空隙」,你有發現嗎,我們無時無刻腦中都充滿了各種想法,你無法真正安靜下來也無法活在當下,很常是處在一種「人在,心不在」的狀態,這讓我們時時刻刻充滿恐懼與不安,也使我們的很多行為(動機)都是出於慾望或恐懼而不是愛。
事情發生時試著只是看著他們發生,我知道這很難,我們總是會不小心的產生各種想法而停不下來,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對想法上癮了一樣,但奇怪的是,「我們為何會對這些會傷害自己的想法上癮呢?」事實上只是小我在保護自己,他保護自己的方式是抗拒,是拒絕,是不接受,這讓我們對這些發生的事感到更加的痛心,現在試著看著他們就好,不用過多的想法或解釋,也不用把自己想成受害者,你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憐,很多都是你自己頭腦的過度解讀,也不用過多的恐懼或害怕,搞不好這些都不是真的,全是你自導自演的戲劇,是恐懼在拖著你走,你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可憐並不是受害者,「是你讓你自己成為了受害者」。
很多時候,我在問完自己「假如事情事實上不是這樣呢?」的時候,內心就會變得比較平靜一點點,然後我會產生「搞不好我只是把自己帶入受害者的模式裡,我將自己搞得跟受害者一樣可憐兮兮的,落入了那個框架之中,這讓我把自己想得很可憐,而搞不好是我把我自己想得太可憐了,也許事情並沒有這麼可憐,或許,你才是一直被別人考慮著與愛著的那個」接著就能比較不會感覺這麼痛苦了。
「要善良,你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硬仗。」 - 蘇格拉底
隨時保持感謝,因為你並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什麼硬仗。
你也許真的不是這個情況裡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我知道這些話對於很多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更不好受,就包括我自己在遇到事情時也很難直接這樣想,但同時這也會是一個機會,幫助自己跳脫出思想牢籠的大好機會。
謝謝你的閱讀,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