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的自然課絕大部分都是採單元式教學,例如凸透鏡可以將光線會聚、凹透鏡可以將光線發散、光線進入三菱鏡後會產生色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熱將食物煮熟、利用熱讓冰融化成水、透過綠色環保建築讓室內冬暖夏涼…。孩子們確實有學習到知識點,但僅限於一個、一個例子的知識點,缺乏橫向及縱向的統整與比較,對於像海綿一樣正在吸收學習新知的孩子來說是一大硬傷!
那在國小階段如何透過自然課來培養孩子的統整學習能力呢?
以國小三年級上學期「奇妙的空氣」為例。課本以
.證明空氣的存在(空氣在哪裡)
.壓力差造就空氣流動(空氣還有什麼特性)
.空氣的用途(乾淨空氣重要嗎)
.空氣品質指標(乾淨空氣重要嗎)
四大要點來向孩子們介紹看不見、摸不著但沒有它又不行的「空氣」。在這之中,丹尼爸覺得有幾個思考點可延伸。
思考點1:課本中利用多個實驗證明空氣具有體積,來替國中二年級「物質具有質量、佔有體積」的定義來鋪陳。是否可以將裝滿空氣的塑膠袋放入冰箱來證明溫度的變化讓物質的體積會有所變化?也可以透過此實驗來補充「空氣的壓縮」。
(因為必須累積有足夠多體積的空氣才能明顯看出空氣的質量,在國小三年級的階段確實難以證明空氣具有質量)
(如果將1.2L家庭號寶特瓶中的空氣利用抽氣馬達抽成真空,理論上可以相差1.4公克,但必須準備較為精密的電子秤,這個等丹尼爸來實驗一下!)
(將裝滿空氣的塑膠袋放入冰箱一陣子後,會發現塑膠袋內的空氣明顯變小了,可以請孩子將此實驗結果跟水結冰後體積變大了的結果來做個討論)
思考點2:在 「紙團濕了嗎」的實驗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倒過來的杯子垂直壓入水相底部時,因為杯中的空氣造成內外水面高低差,這部分是替國中二年級壓力的觀念來鋪陳。是否可以藉由將塑膠片蓋在裝滿水的杯子上,用手扶住塑膠片,並將杯子旋轉90度來增強孩子對於「壓力」的基本觀念?
思考點3:在擠壓塑膠袋內的空氣形成風的實驗中,可以補充因為對塑膠袋施加力量形成壓力,導致袋內與袋外有壓力差形成空氣流動,也可以請孩子們去觀察吹風機、電扇、空氣濾淨機,思考一下風的來源。
思考點4:在「乾淨空氣重要嗎」中,動物與植物都需要空氣中的氧氣才能生存、植物必須倚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來做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植物的根也會從土壤中的空氣來獲取氧氣。在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燃燒與生鏽」的章節中會介紹氧氣的存在與製造氧氣,但是氧氣對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是否能結合蘋果切面氧化、古代打鐵時需要手動鼓風來讓溫度更高等等實例來証明氧氣的存在?
大家可以發現,其實自然科的學習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串聯其他的觀念再延伸!
打破既有限制是培養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大家一起來討論,讓孩子們可以學的更快學的更好吧!
專注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