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在研究主體性的問題,
查詢了一些資料後發現,
過去常常覺得看一個詞,對於它的定義不太能理解,
不曉得這個詞真正的意義代表著什麼 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後來才發現那是直覺的不認同 那可能就是我的主體性。
舉一個近期最讓我反思的例子-關於“自律“。
一直以來對自律這個詞的看法,就如同成功學裡那些成功人士所分享的
“每天4點起床,堅持每天健身,堅持每月看幾本書...." 之類等等的極限運動(對我來說)
於是常常在計劃本中寫上這些待辦,
但卻很少有超過兩天連續成功的在最前面的小方格打勾的時候,
久了便轉化成了各種自我懷疑。
直到最近聽到一個我很喜歡的解釋:自律,自是自己,律是規則,自律就是自己的規則。
既然是自己的規則,那就不一定得是要和成功人士一樣每天早起健身,
重點只要能夠知道什麼是你自己的規則,
這完全又回到我的主體性問題。
當你足夠了解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制定對應規則,知道該如何自律。
但最難的就在這吧.....
我們在俗世泥沼裡打滾到變成泥娃娃,早就認不出鏡子中的自己了。
要先努力沖刷掉全身的土,還有混在裡面的各種鉛塊般的標籤。
還好,一但看到了那些鉛塊,它們很快就變成便利貼,
風吹一下就掉落了。
(PS後來看到一個被“道”給推翻主體性的説法,我也思考了一番。
滿有趣的,你們地球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