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的念頭總在心裡打轉,卻遲遲下不了決定?
這篇文章提供3個高覺察的職涯思辨問題,
幫助你釐清「該離職還是再撐一下」的真正原因。別再內耗,讓選擇更清楚!
不是你優柔寡斷,是選擇太混亂
你有這種狀況嗎?
每天上班都好累,
對主管的決策越來越反感、對工作的意義感越來越低。
每週都告訴自己「下個月就走」,卻又忍不住想:「真的該辭嗎?會不會換了更糟?」
這不是猶豫,而是一種深層的職涯困局:卡在現狀,又看不到方向。
你不是不想走,而是怕走錯。
你不是不敢留,而是怕再撐只是在消耗生命。
與其一直在「該不該離職」的情緒來回中消耗,
不如從「思辨」的角度出發,用3個關鍵提問,把混亂變清明。
✅ 1.「我留下,是出於希望,還是出於恐懼?」
這是一個超級關鍵的覺察問題,幾乎可以立刻打開你卡住的思緒。
你可以誠實問自己:
- 我之所以還沒走,是因為我相信這裡會變好?
- 還是只是因為我害怕離開後沒錢、沒退路、不確定未來?
留下來的理由,比去留的決定更重要。
🧠 心理學依據:損失厭惡偏誤(Loss Aversion)
人天生更害怕損失,而不是渴望獲得。 這讓我們常常把「留下」合理化成穩定,其實只是被恐懼綁住不敢走。
✅ 建議做法:
寫一張「留下的理由」與「害怕離開的擔憂」清單, 你會發現,很多不敢離職的理由,其實只是未經驗證的恐懼想像。
✅ 2.「如果我現在是新人,還會選擇這份工作嗎?」
這是一個可以拉開時間與情緒距離的提問,讓你看清現在的真實處境。
你可以問自己:
- 如果我現在從零開始,會主動投這家公司嗎?
- 如果我什麼都沒綁住,會想進這個部門嗎?
- 如果這個職位開給我的朋友,我會建議他來嗎?
👉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會」,那這份工作很可能已經脫離你的價值觀與目標軌道。
🧠 認知心理學概念:框架轉換(Reframing)
換個角度看同一件事,可以擺脫當下的認知慣性。 這個問題能讓你跳出「我都待這麼久了」的心理框架, 回歸最核心的本質:「這份工作還適合現在的我嗎?」
✅ 3.「我想離開的是公司,還是只是當下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在一個專案爆炸、主管雷言雷語、升遷失望之後,
產生強烈的「不想幹了」衝動。
但你需要問的不是「我有多想離開」,而是:
- 我的不滿,是對公司的制度、文化?
- 還是來自最近人際壓力或短期事件?
- 這些問題,是離職才能解決,還是談判、轉調或休息也能處理?
🧠 情緒心理學支撐:情緒泛化(Emotional Generalization)
人在高壓情緒下,容易把當下事件無限放大,進而推論整體情境都沒救。
✅ 建議做法:
用「問題解法分類表」寫下讓你想離職的3個點,並一一檢視:
問題根本結構可改變方式工作量過高人力配置不足可申請人手支援、流程優化缺乏挑戰職位設計可申請橫向調動、專案參與無法認同主管人際文化若是長期風格不合,才考慮離開
「痛苦,是轉變的訊號,不是命運的詛咒。」
— Susan David,《情緒的力量》
🙋♂️ FAQ 常見問題
Q:我怕離職後找不到更好的怎麼辦?
A:這是正常的恐懼,但你可以透過先行市場探索、更新履歷、了解行情,轉恐懼為行動。不要等想離職才準備,準備本身就是一種職涯主控力。
Q:主管很糟但工作內容喜歡,該走嗎?
A:這時可以先考慮內部轉調或跨部門發展,不要讓單點壓力決定全局離職,用分辨的眼光解構問題,才是職涯成熟的開始。
Q:如果是我個人心理問題呢?
A:有可能。不少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卡住,才轉向「離職」當出口。建議可以搭配自我探索、日記練習、或與教練/諮詢師討論釐清根本問題。
📽️ 想聽我用5分鐘幫你思辨「該離職還是留下」的職涯抉擇?
👉 點這裡看影片講解 → YouTube 連結
離職不是一個按鈕,而是一個選擇方向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卡在「離不離職」,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怎麼選擇」。
透過這3個提問:
- 是希望還是恐懼在主導我?
- 如果我是新人,還會選這份工作嗎?
- 我想逃離的是結構,還是情緒?
你會發現,答案早就在你心裡,只是你還沒逼自己清楚地問過。
與其一直耗在痛苦中內耗,不如停下來,好好問清楚自己。
當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會害怕離開,也不會委屈留下。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