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覺醒(一):活得自然,就是一種修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曾經痛苦到迫切想要解脫,在經典裡找答案,迷茫到失去人生的方向,直到接觸到花草植物,看到它們生命的韌性,絕處逢生的勇氣,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為大地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感動了我。 於是,我腳踏實地,種花育苗,看著植物的成長,我感受到與自然融合,喜悅之情充塞內心,幸福原來這麼簡單。 終於,我明白生活處處是修行,只有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活在當下,才是修行的正確方向。偏離了生活,修行便是建築在空中的樓閣,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沒有基礎,很容易就失去前進的勇氣。 而生命就是值得挑戰與自我成長的存在,越是面對困境,越能體會其中的艱難,當醒悟的剎那間,那種心開意解的釋懷,是難以形容的快樂。 所以,活得自然就是一種修行,修行不是追求的目標,而是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寫一篇文章,說明這個道理,讓人回歸生活,面對生活,別再把精力放在虛假的修行路上。

raw-image

當我們談論修行,多數人會想到山林古寺、禪坐誦經、清心寡欲,彷彿修行是一條與世隔絕的道路,是逃離繁雜俗世、進入另一種「高尚」生活狀態的手段。然而,真正的修行,從來不在遠方,也不是某種未來的目標,而是在此時此刻,我們與生活的每一次真實相遇。 什麼是「自然」?是順著生命的節奏活,是看見自己的情緒,不壓抑、不粉飾;是身體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不拿對錯評價來壓迫自己;是允許今天的不完美,安住當下的混亂與不確定;是對自己誠實,也對世界溫柔。 「自然」,不是任性,也不是放縱,而是一種順流而行的智慧。它背後隱含著深刻的覺察與信任——相信生命自有節奏,相信自己會在經歷中慢慢成長,不需要操控、不需要逼迫。

修行,不是目的地,而是你走過的每一步

真正的修行,不是脫離現實的逃避,不是對痛苦的否認,也不是追求某種「靈性優越感」的表演。它是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中學會柔軟,在情緒來襲時學會陪伴自己,在與人相處的摩擦中練習放下防衛,說出真實。 當你能在洗碗時,覺察自己的心是否浮躁;當你在被誤解時,能停下來觀察內心的波動;當你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選擇不逃、不怒、不自責,那就是修行的開始。 不是躲進靜室才是修行,而是在混亂中仍保有一絲清明,在煩惱中仍記得深呼吸。

不再追求「理想中的修行人」

我們太容易把修行變成另一種「表現」:我要正念、要慈悲、要平靜,不能發怒、不能懶惰、不能軟弱。於是,我們戴上了靈性的面具,壓抑真正的感受,活得更加緊繃。 但生命不是修行的課題冊,而是可以親身體驗的旅程。所謂「修」,不是修正自己變成別人認可的樣子;而是修回你自己,活得真、活得清醒、活得自然。

回到生活,就是回到本質

種菜、煮飯、照顧孩子、走進市場、接電話、搭公車、道歉、放下、擁抱、哭泣……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其實就是修行的道場。 而最大的修行,是允許自己當一個「不完美」的人,活出一個「完整」的自己。 從此,不再執著於修行的成就,不再對內心的混亂感到羞愧,不再逃避生活的不確定。我們只是在每一天裡,好好活著,踏實過日子,誠實面對自己。 這樣的你,早已走在修行的路上。

結語小詩:

修行不是遠方的夢, 而是你每天早起時的微笑, 是忍不住煩躁後的覺察與轉身, 是不再為了「變成更好」而壓抑自己, 而是—— 活得像自己, 就足夠了。

在禪宗的傳統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準則,更道出了修行的真義——修行並不在於離塵避世的靜坐,而是在每一個日常行動中實踐覺察與心性的鍛鍊。這就是「作務」的精神。

作務,即是修行

「作務」是指在禪寺中從事勞動的日常事務,包括掃地、挑水、煮飯、劈柴、種菜、織布等等。在現代社會中,也可以理解為做飯、洗碗、照顧家庭、工作與種植。禪宗不將這些瑣事視為妨礙修行,反而認為它們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修行方式。 當你洗碗,就全心洗碗;當你掃地,就專注於掃地。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將每一件事都視為對當下的覺察練習——這就是「在事上練心」。

為何作務更接近真正的修行?

1. 去除分別心:禪者不將「打坐」與「掃廁所」做分別,兩者皆可通向內心的寧靜與清明。這種無分別的心,才是真正的平等修行。 2. 覺知當下:每一次作務的行動,都是與當下合一的機會。你是否能在煮飯時覺察鍋裡水的沸騰、呼吸的流動、情緒的變化?那就是覺知的修煉。 3. 放下執著與自我中心:作務往往單調、重複,容易令人煩躁或自怨自艾,但正是在這些「無趣」的事中,我們學會放下自我,回到簡單與平常。 4. 身心合一:身體的動作與心念合一,不是心在天邊、手在勞作,而是讓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心意與當下的覺照。

禪師與日常的智慧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就是說,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形式上的遠離世俗,而是能否在最平凡的生活中覺察自心,發現真理。 白隱禪師也曾教導弟子:「挑水、砍柴,即是佛事。」在行住坐臥中,皆可修行,關鍵不在於所作何事,而在於你是否「在」。

回歸生活,是修行的根本

當我們把修行當作一條逃避現實、追求理想化靈性形象的道路,我們就偏離了本心。而當我們回到生活本身,不再抗拒、不再逃避,願意真誠地過日子,洗碗、工作、對話、入睡,這一切便成為修行的道場。 讓我們從日常的一碗飯、一地塵土、一句問候中,看見生命的光亮。因為,真正的修行,不是變得與眾不同,而是變得與生活和諧同行。

小詩:生活的禪

一把掃帚,掃去塵土,掃不盡的是妄念。 一鍋熱水,煮沸米飯,也煮透了煩惱。 修行不是遠方的名字, 是你每天點起的爐火, 是一雙手,與生活溫柔相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星心的生命之光
78會員
391內容數
我是心靈花園的播種者,靜靜灑下文字的種子,讓故事在閱讀者心中悄悄發芽。 我的創作源自靈魂的低語,流動於雙生火焰的牽引、內在愛的覺醒,以及關係中的創傷與修復。 每一篇書寫,都是一次與內在對話的旅程;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一朵等待綻放的心靈之花。 若你渴望一處寧靜之地,願這座文字編織的心靈花園,能為你帶來片刻安歇與溫柔陪伴。
星心的生命之光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在這場夢裡,她遇見了一隻受傷的鳥,一如她曾經被壓抑的聲音。 那天晚上,雅琳睡得不安穩。 她剛完成一場部門簡報,儘管早已準備萬全,心中仍是忐忑不安。 她對自己說:「這次不能再出錯。不能給人話柄。」 她累了,不只是身體的疲倦,而是一種「一直不敢出聲」的疲憊。 夢裡,她走進一片深林,林中無人,風靜,
Thumbnail
2025/07/20
在這場夢裡,她遇見了一隻受傷的鳥,一如她曾經被壓抑的聲音。 那天晚上,雅琳睡得不安穩。 她剛完成一場部門簡報,儘管早已準備萬全,心中仍是忐忑不安。 她對自己說:「這次不能再出錯。不能給人話柄。」 她累了,不只是身體的疲倦,而是一種「一直不敢出聲」的疲憊。 夢裡,她走進一片深林,林中無人,風靜,
Thumbnail
2025/07/20
這一夜,雅琳的心沉沉的,她在日記本上寫下幾個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然後,她靜靜合上眼,靈魂再次被花香引領,走入一場名為療癒的夢。 夢裡,雅琳站在一條緩緩流動的河岸邊。 天空低垂,河面靜謐,卻似乎隱隱流著一種熟悉的情緒。 她赤腳站在柔軟的泥地上,看著水流將一封封紙條沖走, 那些紙條上,
Thumbnail
2025/07/20
這一夜,雅琳的心沉沉的,她在日記本上寫下幾個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然後,她靜靜合上眼,靈魂再次被花香引領,走入一場名為療癒的夢。 夢裡,雅琳站在一條緩緩流動的河岸邊。 天空低垂,河面靜謐,卻似乎隱隱流著一種熟悉的情緒。 她赤腳站在柔軟的泥地上,看著水流將一封封紙條沖走, 那些紙條上,
Thumbnail
2025/07/20
接續<別輕易說原諒(二):沈默的重量,是一種對自己的內在尊重>中的女子雅琳,夜晚,與花仙子雲蘿在夢境療癒的過程。 🌙 夢中的花園:一段心靈重生的旅程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沉默的旅人。 她背負著從未說出口的傷,習慣微笑、習慣堅強,也習慣一個人療傷。 但在靜默之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她總
Thumbnail
2025/07/20
接續<別輕易說原諒(二):沈默的重量,是一種對自己的內在尊重>中的女子雅琳,夜晚,與花仙子雲蘿在夢境療癒的過程。 🌙 夢中的花園:一段心靈重生的旅程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沉默的旅人。 她背負著從未說出口的傷,習慣微笑、習慣堅強,也習慣一個人療傷。 但在靜默之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她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因為幼年時期留下的深刻印象,我們要花一生抵抗,或者逃避。 我們負重遠行,不是為了看遍風景,體驗人生。 我們奮力工作,執念似地揮霍著汗水,不是為了享受和成就。
Thumbnail
常常,因為幼年時期留下的深刻印象,我們要花一生抵抗,或者逃避。 我們負重遠行,不是為了看遍風景,體驗人生。 我們奮力工作,執念似地揮霍著汗水,不是為了享受和成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Thumbnail
通過探索自然生活,我重新認識到生活的質量不僅僅關乎身體,也與心靈平衡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有關。從引入植物到家中到定期到公園散步,我感受到自然中的寧靜對心境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通過探索自然生活,我重新認識到生活的質量不僅僅關乎身體,也與心靈平衡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有關。從引入植物到家中到定期到公園散步,我感受到自然中的寧靜對心境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 無私才能容眾,從無私中可以擴大自我。 In tranquility seek your true nature. In selflessness find no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umbnail
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 無私才能容眾,從無私中可以擴大自我。 In tranquility seek your true nature. In selflessness find no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大自然不停地綻放,把最好的一切奉獻出來
Thumbnail
大自然不停地綻放,把最好的一切奉獻出來
Thumbnail
在夜裡仔細端詳著《植物都知道》,溫暖我的心房,我也仿照本書經典感興趣的段落進行散文書寫,也添加我自己的人生經驗,透過二次文本創作來表達我的心得~
Thumbnail
在夜裡仔細端詳著《植物都知道》,溫暖我的心房,我也仿照本書經典感興趣的段落進行散文書寫,也添加我自己的人生經驗,透過二次文本創作來表達我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