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也以為 AI 會取代行銷人。寫文案、剪影片、跑報表、預測成效,感覺只剩創意還沒被搶走。但這一年多來,我反而有一種越來越清晰的體悟:AI 不是來幫你「做行銷」的,它是來逼你「放掉那些本來就不該你做的事」。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真相。
尤其當你真的把 AI 工具用起來之後,你會發現: 它做得很快、也很準,但它永遠不會幫你決定「該講什麼話、對誰講、怎麼講」。

「回到行銷本業」這句話,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Google 行銷副總 Marie Gulin-Merle 曾說過一句話:「AI 正在讓行銷人回到行銷的本業。」這句話乍聽很有 power,但你有沒有停下來想過:「那什麼才是本業?」
對一些人來說,行銷是產出素材、優化廣告、寫好報表,對另一些人來說,是拉高 CTR、拉低 CPA、搶曝光最大化。這些事情當然重要,但它們其實只是手段,並不是行銷的核心。我們過去太習慣在「任務」之間忙碌。忙著切圖、寫文案、壓影片、對照每一個成效表格。 但你還記得嗎?你當初為什麼想做行銷?
行銷的本質,其實是幫助一段價值被「聽懂」。
不是讓人「看到廣告」,而是讓人「點頭認同」; 不是硬塞資訊,而是說出一個剛剛好解答對方疑問的故事。
我終於說出了,顧客早就想聽的那句話。
這句話才是行銷人真正該追求的成就感。
AI 真正的價值,是把你「推回去」做這件事
當 AI 開始幫你剪影片、自動寫摘要、幫你測 A/B、挑素材贏家,它其實是在告訴你一件事:「這些不是你該卡住的位置了。」你該專注的,不是怎麼排成效報表、怎麼優化素材命名,而是這句文案能不能打中人心? 這封信能不能多留住三秒鐘的注意力? 這組主張,能不能讓潛在客戶在腦中留下「啊那個我有印象」的記憶點?
AI 做不到這些,它只能逼你去面對那些你一直沒時間做、一直逃避、但本來就該你做的事。
當你還在問:「AI 可以幫我做什麼?」
Google 已經在問:「哪些東西根本不該人做?」
很多人現在還在問:
- 「AI 可以幫我生成幾種素材?」
- 「可以幫我自動排廣告嗎?」
- 「可以幫我生出一整頁文案嗎?」
當然可以。系統甚至能幫你動態自動配圖、選格式、組合產品資訊。Google 最近的 AI Max for Search Campaigns 就是一個例子, 它釋放的不是效率,是你的思考空間。真正的轉捩點不是「能不能做快一點」,而是:「我不想再做執行雜務,我想花時間建立顧客關係。」這才是 AI 的意義:不是幫你加速,而是幫你刪掉不值得你做的事。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現在我終於可以專心做什麼?
你還記得你最擅長的是什麼嗎?當我們第一次碰到生成式 AI,大多數人都急著問:「它可以幫我做什麼?」 但沒人問:「我現在終於可以把時間,花在哪些事情上?」
你能不能更早知道,客戶猶豫的點在哪?你能不能針對不同角色,設計一段有邏輯、有節奏的 FABE 架構? 你能不能寫出一封不靠促銷,卻讓對方一看就心動的 Email?這些不是不能用 AI 生成,但 AI 生成不出脈絡、順序、鋪陳的力道。 它可以給你 100 種文案,但它不會幫你選第 101 種才是對的。
而這些選擇的背後,是你對角色的理解、你對語言的設計力、你對說話節奏的敏感度。
這些,就是你該練的本事,而這些,也是你未來最難被取代的核心能力。
所以,這不是一個「AI 多厲害」的時代
Google 說,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時代」。我同意。AI 工具的確讓素材不再成為瓶頸,讓實驗更快,讓測試更準。你不再需要當內容工廠,也不再需要被 KPI 追著跑。
但我更想說的是:
這不是一個「AI 多厲害」的時代,而是你終於有機會,做回行銷人的本業的時代。
這個本業,不是做「行銷」,而是做「說服」。是讓人信任你、聽你說話、主動靠近你。 是懂對方是誰、用他的語言說故事、在對的時機把對的話說出來。那不會是 AI 幫你做的。它只能模仿你做得好的樣子,但它不會取代你做得好的思考。真正的差異,從來不是工具的強度。而是你使用工具的那份「意識深度」。
所以是時候了:回到你真正該做的事
你可以繼續生產、繼續優化、繼續測試。但這些都不是你最珍貴的資產。你最無法被取代的,是你說進人心的能力、是你對角色的洞察、語言的設計、說服的節奏。
當這些你都開始願意練、願意做、願意花時間慢慢摸索時,AI 才真的能幫你加速成長,不是取代你,而是放大你。現在的你,終於有機會把自己從「忙著生產內容」的人,變成一個「真正讓內容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