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是一本關於批判性思考的入門書。
作者並不是要教我們變得更會辯論,而是透過一套清楚的結構,幫助我們拆解思路、釐清想法,學會從「理由、論點、證據」等要素中,看出一個觀點是否合理、可信。
它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只是習慣性地相信那些「感覺對」的觀點。而真正的思辨,不只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練習釐清: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想法合理嗎?還有其他可能嗎?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我怎麼把書中的思辨工具,用在「自我覺察」這件事上。
從困惑到開竅:原來思辨可以這樣學
一開始讀《思辨》,我其實看得有點痛苦。
書裡滿是邏輯術語:議題、理由、結論、論點⋯⋯
每個字眼看似熟悉,卻又陌生得讓人難以下筆。筆記寫了好多頁,仍記不得每個詞的精準意義。
我曾一度把它擱下,直到有天靈光一閃:
如果我把這些「思辨架構」應用在日常思考中,會是什麼樣子?
那一刻,我不再只是「試著讀懂一本書」,而是開始練習——
用思辨,去覺察自己真正的想法。
嘗試練習:從一個重要問題開始
我從自己最熟悉、也最常書寫的主題開始:「自我覺察」。
「為什麼我認為自我覺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接著照著書裡的提問方式,一層層往下拆解:
▸ 我的理由是什麼?
▸ 背後支撐這個理由的,是哪些信念與價值觀?
▸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信念?它們從哪裡來?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幫助我開始釐清:
我平常說的「我覺得很重要」,究竟是出於感覺、還是有邏輯的支持?
那是一種從模糊到具象的轉變,也是與內在對話的新方式。
繼續深入:證據從哪來?盲點在哪裡?
我試著進一步推敲自己的想法:
▸ 我能不能提出支持這些理由的證據?
▸ 這些證據來自哪裡?是親身經驗?心理學書籍?研究文章?還是某位我信任的意見領袖?
▸ 又有哪些知識,是我還不熟悉,但若能理解,會讓論點更紮實?
整個思考過程雖然還很粗糙,卻讓我發現:
原來「思辨」不是要變得高深,而是要保持好奇的問:我怎麼知道我相信的是真的?
我開始體會到,這種邏輯的拆解,不只是頭腦的練習,更是幫助我整理思路的工具。
思辨,也存在日常溝通裡
很多人以為「思辨」只屬於辯論場、研究報告或哲學課堂。
但其實,它最適合練習的地方,是我們的日常對話。
比如,當伴侶說:「你都不在乎我。」
我們很容易直接反駁或道歉。但若能暫停一下,思辨教我們這樣看:
▸ 對方說的,是基於什麼結論?
▸ 他/她的理由是什麼?
▸ 這個理由背後,是什麼沒被說出口的期待?
這不只是拆句子的技術,而是一種理解的態度。
當我們願意釐清這些邏輯脈絡,也許更能看見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減少許多誤解與對立。
思辨的目的,不是要贏,而是更懂彼此
《思辨》讓我明白,思考的終點,不是說服他人,而是更靠近真實。
它讓我們的觀點不再只是「我覺得⋯⋯」,而能進一步問:「我為什麼這麼覺得?這樣的想法合理嗎?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書中也提醒:
即使是看似客觀的數據或證據,也可能因我們的立場與情緒,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因此在思辨的過程中,更需要保持開放態度,願意聽見不同聲音,甚至深入了解與自己相左的立場。
不是為了反駁,而是為了看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入。
結語:讓思考成為一種溫柔的力量
《思辨》這本書最終教會我的,不是怎麼成為一個論點犀利的人,
而是怎麼在一片混亂中,找到能夠靠近真實的路徑。
它讓我知道:
思辨,是一種覺察——幫助我們問出更好的問題,也活出更貼近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也曾在關係裡、在決定中、在情緒起伏時感到迷惘,
也許可以試著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
「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相信的,是什麼?」
答案不需要立刻出現,重要的是——你願意開始這樣問。
那就是思辨最溫柔的力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Sun☀️晴感談心室,讓我們一起在愛裡覺察,在生活中找回內在的光。
P.S. 晴感談心室的Facebook粉專上線了,邀請你一起練習每日一點點的覺察寫作,讓內在探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