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制度,是願意站在你身邊的默契
那天中午,我正坐在客戶會議室旁邊的咖啡廳,一杯拿鐵喝到一半,手機螢幕亮了一下。John(部門同事)傳來 Line:
你有公司網通產品的型錄嗎?可以給我!
這訊息像是某種日常的氣泡訊息──短短一行,不痛不癢。
但我心裡的警鈴卻「叮」了一聲。--網通產品不是你的守備範圍呀?
我回:
哦!?有呀,等等給你電子檔!
這時我還不知道,那是一顆種子。
一顆日後可能開出花的種子,只是當下你根本察覺不到它已經落地發芽。
幾天後,我才知道來龍去脈。
John那天去拜訪客戶,對方剛好帶著一位親戚,是做系統整合的。
閒聊之間,親戚提到最近正想找工業用的網通設備。
「就這樣,我腦中突然閃過你的名字,覺得可以先問你拿型錄。」John邊說邊笑。
這一段話不長,但我聽完卻忍不住有點─
發自內心的竊喜。
不是因為潛在訂單、不是因為多了一個 leads,而是:
我想建立的氛圍,好像真的開始在這個部門發酵了。
我們部門的結構,兩批業務各自負責不同的產品線,是兩條幾乎完全不重疊的產品線。
這代表什麼?
代表過去的日常是:你忙你的,我拚我的,彼此尊重但不插手。
沒有交集,沒有轉介,沒有幫忙——也沒有人會責怪你。
公司沒有規定,也沒設獎勵機制。
你介紹別人也不會多一塊錢的獎金,甚至連貼紙都沒有。
這文化一點都不壞,它只是「合理」。 但正因為合理,我更感到意外與珍惜。
因為John的這個舉動,不合理—但好得不合常理。
那是一種不自覺的溫柔,也是一種正在被傳染的信任。
喝上一口咖啡~ 我開始回想,這幾年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在還沒正式負責整個部門業績之前,我就有個習慣。
我愛「雞婆」。
有時候雞婆到別人懷疑我是公司外派的義工。
無論是幫客戶牽線,介紹其他廠商;還是供應商之間,出個點子、牽條線;
又或者幫其他部門同仁打個照面—有人說:「你是時間太多嗎?」
我內心默默回:沒有啊,我只是腦袋比較不怕熱。
但也正是這些雞婆,默默累積成我職涯裡的人情存摺。
當我卡關的時候,總有人多給一點力; 當我要突破陌生領域時,好像總能多開一扇門。
那不是報酬,那是職場裡一種還沒被算計磨光的東西。
這讓我想起一件日常的小事。

從小到大,我爸媽假日幾乎都會帶我們回苗栗後龍老家。
看看阿公阿嬤、吃頓飯、聊個天,時間不長,但總是去。
長大後工作了,這件事變成我自己的習慣。每隔一兩週,我會回彰化老家吃飯。
不是因為出了什麼事、也不是心情不好—就是單純地,去看看爸媽。
但每次回去,鄰居總會笑說:「你這個兒子怎麼這麼常回來,最近是失戀喔?」
我笑笑說沒有啦,就是回家吃飯而已。
在我眼中,這叫日常;但在他們眼中,這叫孝順。
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不是因為被要求,是因為習慣了在意。
我這輩子遇過很多種領導風格。
有拍桌罵人的、有永遠加班的、有靠氣場壓人的。
也有那種話不多,但你總會想幫他完成事的人。
當我開始變成別人眼中的「主管」時,我也問自己:
我要當哪一種?
有些管理風格有效,但我不喜歡;
有些做法沒那麼快見效,但我相信。 這不是世代差異,而是風格選擇。
這週,我請John一起跟我的客戶吃飯。
飯後,我對他說:「下午我帶你去見個人—是我客戶的上游,他們產品有機會使用你的產品需求,你手上的產品可能正適合他們。」
他抬頭看著我,眼裡有點驚訝。
可能想說:「欸?不是我轉介紹你嗎?現在變成我拿好處?」
我只是笑笑,那是我對他那天訊息的回敬。
也是我們之間,一種沒有說出口的默契。
就像咖啡一樣,不說甜,喝了才知道暖。
這間他轉介紹給我的潛在客戶,說不定半年後才會下第一張訂單;說不定金額不到一萬台幣。
但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樣的文化開始出現了。
在沒有獎金的情況下、在沒有責任的地方,還有人願意主動幫一把。
這樣的舉動,價值無法估價。
所以啊,當一個團隊裡開始有人,
主動幫你找型錄、介紹客戶、陪你拜訪,
而他做這些事的理由,既不是賺錢、也不是拍馬屁—只是因為「你們是同一隊的」,
那你就該知道:文化,正在那裡生根。
而你要做的,不是寫一份什麼三年策略計畫,
而是不要當那個只收不給、轉身就躲的同事。
因為順手,是最容易傳染,也最容易消失的習慣。
我不會去教什麼領導學,我只是相信一件事—
當一群人開始願意為彼此多走一步、多想一點、多講一句,
即便只是「欸你有型錄嗎?」這樣的小動作,
那個部門,就會開始變得不一樣。
所以今天不是我在教他們文化,
是他們讓我看見:文化可以這麼安靜地,長出來。
那天的訊息其實很短,只有一句話:
你有型錄嗎?
但它背後那種「我有想到你」的感覺,
比很多份業績報告更讓我踏實。
你可能會忘記哪天拿下多少訂單,但你不會忘記,
那天,有人站在你身邊,陪你走進下一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