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出生在不圓滿家庭的每個人
當一個人已經受過傷,我們就該原諒他嗎?
很多人說,《章魚嗶的原罪》是部會讓人邊哭邊看的動畫。
但你哭的,是那隻章魚的努力,還是曾經不被幫助的自己?
不是你不願意,而是從沒有人讓你選擇
《章魚嗶的原罪》畫風可愛,角色溫柔,連主角都是一隻來自宇宙、滿腔善意的粉紅章魚,有奇怪的道具可以讓人變快樂。章魚嗶的目標很簡單,想要努力幫助一個被霸凌的女孩重拾笑容。
章魚嗶懵懂、單純,甚至愚蠢地相信:只要我夠努力,這個世界就能變好。
故事圍繞在此展開,觀眾會逐漸發現......正是因為裡面的小孩都缺少了正確的引導,才會讓他們一步步走上絕路。
這真的只是寫給受傷的孩子?
這是一部談家暴、霸凌、冷暴力、家庭創傷的作品,只是它選擇用最「童趣」的方式包裝。就像是大部分孩子都曾經幻想過,那個隱形朋友陪伴著自己度過孤獨一樣。
我們要承認,這種黑暗的動畫,根本不是寫給孩子,而是寫給「那些沒被好好安慰過的大人。」我們看見的,是一種補償。
一種說不出口的渴望:
「希望我那個時候,也有一隻章魚嗶。」
敘事的鏡像語言:在童趣之中對映現實
《章魚嗶的原罪》最讓我讚嘆的地方,從來不是它有多黑暗,而是它怎麼選擇說這個黑暗的故事。它不是靠畫面衝擊,而是用一種近乎「鏡像童話」的方式,讓角色之間彼此鏡射,形成最深的糾纏。
這不是單純的黑童話,而是一種敘事結構本身就具有情緒拷問功能的寫法:用夢境的方式,反覆讓你看見角色之間,因為選擇不同而互相影響。
偷偷推薦另外一部動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敘事也很高超!
畫風的偽裝:越是溫柔,越是殘忍
視覺語言上,《章魚嗶的原罪》選擇了最不可能與「創傷」畫上等號的風格。
粉紅主角、軟綿綿的筆觸、圓潤無角的角色設計,甚至連哭泣的樣子都像水滴一樣可愛。直到故事中的角色開口,才發現:這是整疊的刀片吧?
這種畫風不只是表面的偽裝,它其實是一種心理陷阱:它故意慢慢用平靜的語氣講述極度失控的痛苦。當我們看見角色經歷冷暴力、家暴、霸凌時,那種可愛的畫風不但沒有減輕負擔,反而加深了「怎麼可以對這樣的孩子做出那種事」的感覺。
這是章魚嗶的殘酷:視覺不但沒有中和創傷,反而讓觀眾的共感更加失控。
音樂與節奏的錯位設計:當歡樂成為壓迫的背景音
與畫風的「過度溫柔」相對應,《章魚嗶的原罪》的音樂選擇也走上一條違反直覺的路。
但真正讓人毛骨悚然的,是當我們蓋上了殘酷的現實,在心知肚明的情況下以為角色會好起來的錯位日常。這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歡樂,像一首過早響起的生日快樂歌。
觀眾本能地知道這段旋律不該在此時出現,正因為如此,心中的不安才被推到極致。
這種「情緒與配樂錯位」的設計,不只是敘事技巧,而是逼觀眾共犯化的方式。你一邊聽著愉快的音樂,一邊看著角色慢慢走入崩壞,卻發現自己竟然無法阻止、甚至無法抗拒。這種設計讓你不是旁觀者,而是一起坐上失控列車的乘客。
痛苦不能比較,而創傷也不是藉口
這部動畫讓我們面對一個更困難的命題:
當每個人都有創傷,那誰該被原諒?誰又該被責備?
故事中的角色各自背負著傷,敘事手法讓觀眾站在對立的視角,看見她們在遇到章魚嗶之後,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有人靜靜吞下傷痛,有人卻選擇用傷害換取自保。但這兩種選擇,真的能劃上等號嗎?
《章魚嗶的原罪》讓我們看到:沒有絕對的惡人,只有身上都帶著裂痕的人。
這讓我想起《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兩位沉默的母親——殺人犯的媽媽,被害者的媽媽。她們都失去了兒子,一個還得接受社會的審判,一個卻從未被真正聽見悲傷。
這部作品令人不舒服,是因為它逼你站在兩種創傷之間,卻沒告訴你怎麼選邊。但真相是:痛就是痛,即便你是曾傷害過他人、即便你也曾被傷害過。
這是一部失控的共情動畫
六集的篇幅不長, 時而壓抑、時而荒謬,讓人在觀影時笑著笑著就哭了。只知道心底某處被碰了一下,像是從沒被人安慰過的地方,突然被人輕輕提及。
我知道,這不是一部容易出圈的作品。就像《熔爐》、《無聲》或《我們的藍調時光》,它們的痛太真實,真實到會逼人轉頭離開。因為大多數人看作品,是為了逃離現實,不是再經歷一次現實的重擊。
但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更珍惜這樣的作品。它沒有過度戲劇化,也不強迫你站隊,只是靜靜地呈現那些日常中早已變得「合理」的傷。
那些你以為自己撐過了,其實從沒被處理的傷。
這部動畫像是在對我們說:「你不是一個人。」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卻是很多人長到現在都沒聽過一次的安慰。
只是,我們也不能停在這句話裡太久。
章魚嗶不只是哆啦A夢,而是哆啦A夢失效之後的世界
章魚嗶來得不是時候,也不完美,甚至很多次都幫不上忙。但他努力過,那份傻氣而純粹的善意,其實比任何神奇道具都真實。
只是,這部作品真正的殘酷在於:那些魔法最後都會失效。
「希望」在這部作品裡,不是奇蹟,也不是道具,而是一種要反覆證明、反覆失敗,最後才能自己建起來的東西。
章魚嗶不是你能永遠依賴的朋友,他只是來提醒你:
學會讓自己可以好好活著,才能真誠地去愛別人。
當所有人都有理由,你還能說「不」嗎?
這部動畫裡沒有絕對的壞人,卻充滿了滿身傷痕、彼此傷害的角色。觀眾一邊理解,一邊心疼,卻也在某個瞬間,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快被說服了。
這不是一部要你「原諒」的作品,卻在不知不覺中,讓你走進一個「你是不是太狠了?」的情緒勒索場。尤其是結局的處理,看似和解、看似重生,卻也像一種脫責,一種「我們就別追究了」的偽溫柔。
這讓我想起《聲之形》,那個讓我久久無法釋懷的故事。你說你愛上了霸凌你的人、你說你願意重新開始,那我呢?我是不是太計較,才無法感動?我是不是不夠溫柔,才無法原諒?
但我想說的是:我理解你,但我還是恨你。這兩者並不衝突。
那是一種遲到太久的悲傷,也是一種從未被允許選擇的拒絕。 這,才是《章魚嗶的原罪》最危險、也最真實的地方。
結語:你已經不需要依賴魔法了
對我來說,《章魚嗶的原罪》就是殘酷版的哆啦A夢。章魚嗶來得不是時候,甚至很多次都幫不上忙。但章魚嗶曾經真心想讓靜快樂,那份傻氣的努力,其實比任何道具還真實。
我們終究得問一句:「作者是真的希望章魚嗶存在嗎?」
我想,答案是:是的,但不是那種你可以依賴一輩子的魔法朋友。
章魚不是來給你解決問題的,他是來告訴你:
「你終究會長成那個能陪伴自己,也能伸手靠近別人的人。」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對我來說,動畫不只是消遣,也把我們不敢說的現實,悄悄映照出來。像《章魚嗶的原罪》這樣的作品,會讓你以為只是療癒,卻在某個片段偷偷刺中你最柔軟的傷口。
如果你也相信,「共鳴」不是被說服,而是被理解——那我們或許可以一起,繼續聊聊那些,看似小眾卻說中你心聲的作品。
📌 歡迎追蹤我,我會繼續寫下那些,讓你不只流淚,更能找到出口的動畫與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