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篇主題的這件事,我其實在前幾年已經有注意到,但我一直懷疑是否是不是我自己神經過敏,直到今天看到《商周》關於「Z世代凝視」的這篇報導 一臉茫的「Z世代凝視」看得主管心裡發毛,如何應對? 我才知道:不是我過於敏感了,確實是一種世代間不同的感應模式。
這不是一個人的錯覺,也不是心理過勞,而是社會在變,凝視的含義也在變:從權力的武器,變成一種拒絕交流的盾牌。

#從傅柯與拉岡談起:第三者的凝視是權力的投射
在法國哲學大師 拉岡(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中,「凝視(le regard)」象徵著他者對自我的觀看,一種將自我物化為外部對象的異化過程。而同為法國哲學大師的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中更指出:凝視是規訓社會中的主要技術—學校、監獄、醫院都靠著無形的第三者凝視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簡單說,那是一種「你知道你被看著」的心理壓力,會讓你變得乖巧、守規矩、社會化。
#Z世代凝視是什麼?一場從『主動觀看』到『自我切斷』的演化
Z世代的凝視,卻完全反過來。他們不是在看你,而是正在關掉與你互動的眼神通道。這種凝視沒有注視感、沒有互動意圖、更沒有傳遞立場,只有一種令人窒息的茫然與空白。
心理學稱這種狀態為「凍結反應(Freezing Response)」,是一種壓力下的自我封鎖行為。Z世代面對權威、焦慮、不確定性時,不戰、不逃、不討好,而是選擇卡住。
社群時代的視覺過勞:當「被看見」成為一種暴力
Z世代在社群媒體中長大,每天都在「被看」與「看人」之間反覆切換。他們習慣美化、過濾與表演,但也因此感到無比疲累。他們懂得視覺呈現的語言,卻不再相信眼神有誠意。
因此,面對現實中的互動,選擇把眼神關掉,反而更能保護真實的自我。Z世代的凝視,其實是一種對視覺暴力的抗拒,是一種「無聲的撤退」。
#社會學的解析:凝視如何成為失效的溝通符號
傳統職場信仰「眼神交流」是信任與積極的象徵,但對Z世代而言,這已不再是通用語言。他們更仰賴文字、訊息、表情符號這些可控、可修正、不需即時反應的中介物,來傳遞情緒與立場。
於是當上司要求回饋、主管要即時答覆,他們的身體尚未準備好,就只能先以一種「顯眼的無表情」來延遲回應。這不是對抗,而是節奏錯位。
Z世代凝視的六種型態與心理對應

這些凝視,看似冷漠,實則是高度內在化的社交應對機制。
#案例:當HR與主管誤讀凝視時會發生什麼?
HR A說:「我以為他是在生悶氣,後來才知道他是在消化剛剛的資訊,怕自己講錯話。」
主管B說:「我問他能不能接這案子,他愣了一下,我以為是拒絕,結果過十分鐘他回我說可以,只是想一下順序。」
這些例子說明,Z世代並不等於沒有想法,而是他們的回應節奏與解碼習慣與過去的語境大不相同。
管理建議:讓凝視有出口,重建非視覺的信任回路
要與Z世代有效互動,請把「眼神交流=溝通」這套預設放下,改用以下幾個原則:
- 預先給時間,讓他們準備
- 說:「等一下有件事想請你幫忙,你想一下」
- 開放多元回應管道
- 給他們訊息、共編文件,而不是只靠會議當場
- 確認理解而非逼答
- 問:「你現在不一定要回答,但你理解我的問題嗎?」
- 允許沉默,視為思考空間
- 不要急著填補空白,因為Z世代需要的是節奏同步
文化觀點:Z世代凝視其實也是一種美學表現
在TikTok與Instagram上,「deadpan stare(死魚眼)」早已變成一種文化標誌。你以為他們是冷漠,但他們其實是在進行「低反應式表演」。這不是沒情緒,而是情緒的高度壓縮包裝。
正如某位Z世代用戶留言:「我不是不在乎,我只是用表情節能。」
這也說明了:Z世代不是情緒匱乏,而是選擇用不同方式顯現情緒。
與技術環境的共謀:AI與數位界面的低感溝通養成了Z世代的凝視習慣
Z世代從小接觸的是不需眼神的界面——文字、語音助手、圖示反應、情緒滑桿。他們的社交環境幾乎不需要實體面對面互動。與AI互動的習慣,也逐漸剝奪他們使用眼神表達情感的肌肉記憶。
長期處在「無視覺回饋」的語境裡,他們的眼神功能逐漸萎縮,並轉化成一種非互動性的視覺狀態。
#回扣:凝視正在改變,請停止用舊語言要求新世代
從第三者的凝視到Z世代的凝視,這場轉變不是退化,而是視覺語言權力關係的轉向。Z世代不再用眼神服從、不再透過眼神討好;他們選擇更慢、更小心、更保留的回應策略。
這讓我們看見一個關鍵訊息:
「沉默的凝視,也是一種界線的表達。」
理解這一點,才能在未來世代共處中,真正建立彼此願意互動的信任空間。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