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凝視:解讀新世代的沉默語言與職場溝通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這篇主題的這件事,我其實在前幾年已經有注意到,但我一直懷疑是否是不是我自己神經過敏,直到今天看到《商周》關於「Z世代凝視」的這篇報導 一臉茫的「Z世代凝視」看得主管心裡發毛,如何應對? 我才知道:不是我過於敏感了,確實是一種世代間不同的感應模式。

這不是一個人的錯覺,也不是心理過勞,而是社會在變,凝視的含義也在變:從權力的武器,變成一種拒絕交流的盾牌。

raw-image

#從傅柯與拉岡談起:第三者的凝視是權力的投射

在法國哲學大師 拉岡(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中,「凝視(le regard)」象徵著他者對自我的觀看,一種將自我物化為外部對象的異化過程。而同為法國哲學大師的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中更指出:凝視是規訓社會中的主要技術—學校、監獄、醫院都靠著無形的第三者凝視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簡單說,那是一種「你知道你被看著」的心理壓力,會讓你變得乖巧、守規矩、社會化。

#Z世代凝視是什麼?一場從『主動觀看』到『自我切斷』的演化

Z世代的凝視,卻完全反過來。他們不是在看你,而是正在關掉與你互動的眼神通道。這種凝視沒有注視感、沒有互動意圖、更沒有傳遞立場,只有一種令人窒息的茫然與空白。

心理學稱這種狀態為「凍結反應(Freezing Response)」,是一種壓力下的自我封鎖行為。Z世代面對權威、焦慮、不確定性時,不戰、不逃、不討好,而是選擇卡住。

社群時代的視覺過勞:當「被看見」成為一種暴力

Z世代在社群媒體中長大,每天都在「被看」與「看人」之間反覆切換。他們習慣美化、過濾與表演,但也因此感到無比疲累。他們懂得視覺呈現的語言,卻不再相信眼神有誠意。

因此,面對現實中的互動,選擇把眼神關掉,反而更能保護真實的自我。Z世代的凝視,其實是一種對視覺暴力的抗拒,是一種「無聲的撤退」。

#社會學的解析:凝視如何成為失效的溝通符號

傳統職場信仰「眼神交流」是信任與積極的象徵,但對Z世代而言,這已不再是通用語言。他們更仰賴文字、訊息、表情符號這些可控、可修正、不需即時反應的中介物,來傳遞情緒與立場。

於是當上司要求回饋、主管要即時答覆,他們的身體尚未準備好,就只能先以一種「顯眼的無表情」來延遲回應。這不是對抗,而是節奏錯位。

Z世代凝視的六種型態與心理對應

raw-image

這些凝視,看似冷漠,實則是高度內在化的社交應對機制。

#案例:當HR與主管誤讀凝視時會發生什麼?

HR A說:「我以為他是在生悶氣,後來才知道他是在消化剛剛的資訊,怕自己講錯話。」

主管B說:「我問他能不能接這案子,他愣了一下,我以為是拒絕,結果過十分鐘他回我說可以,只是想一下順序。」

這些例子說明,Z世代並不等於沒有想法,而是他們的回應節奏與解碼習慣與過去的語境大不相同

管理建議:讓凝視有出口,重建非視覺的信任回路

要與Z世代有效互動,請把「眼神交流=溝通」這套預設放下,改用以下幾個原則:

  1. 預先給時間,讓他們準備
    • 說:「等一下有件事想請你幫忙,你想一下」
  2. 開放多元回應管道
    • 給他們訊息、共編文件,而不是只靠會議當場
  3. 確認理解而非逼答
    • 問:「你現在不一定要回答,但你理解我的問題嗎?」
  4. 允許沉默,視為思考空間
    • 不要急著填補空白,因為Z世代需要的是節奏同步

文化觀點:Z世代凝視其實也是一種美學表現

在TikTok與Instagram上,「deadpan stare(死魚眼)」早已變成一種文化標誌。你以為他們是冷漠,但他們其實是在進行「低反應式表演」。這不是沒情緒,而是情緒的高度壓縮包裝

正如某位Z世代用戶留言:「我不是不在乎,我只是用表情節能。」

這也說明了:Z世代不是情緒匱乏,而是選擇用不同方式顯現情緒。

與技術環境的共謀:AI與數位界面的低感溝通養成了Z世代的凝視習慣

Z世代從小接觸的是不需眼神的界面——文字、語音助手、圖示反應、情緒滑桿。他們的社交環境幾乎不需要實體面對面互動。與AI互動的習慣,也逐漸剝奪他們使用眼神表達情感的肌肉記憶。

長期處在「無視覺回饋」的語境裡,他們的眼神功能逐漸萎縮,並轉化成一種非互動性的視覺狀態。

#回扣:凝視正在改變,請停止用舊語言要求新世代

從第三者的凝視到Z世代的凝視,這場轉變不是退化,而是視覺語言權力關係的轉向。Z世代不再用眼神服從、不再透過眼神討好;他們選擇更慢、更小心、更保留的回應策略

這讓我們看見一個關鍵訊息:

「沉默的凝視,也是一種界線的表達。」

理解這一點,才能在未來世代共處中,真正建立彼此願意互動的信任空間。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28會員
309內容數
2025/07/31
本文探討大前研一《M型社會》提出的社會結構問題,從馬太效應、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到全球普遍現象,分析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性降低等議題,並指出M型社會進一步劣化為K型社會的可能性,以及其對社會穩定、個人生活規劃的衝擊。
Thumbnail
2025/07/31
本文探討大前研一《M型社會》提出的社會結構問題,從馬太效應、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到全球普遍現象,分析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性降低等議題,並指出M型社會進一步劣化為K型社會的可能性,以及其對社會穩定、個人生活規劃的衝擊。
Thumbnail
2025/07/26
本文探討團隊領導是否需要親力親為的問題,指出領導的核心在於有效分配任務,而非事事親為。文章提出五種任務分配策略,並強調領導者需賦予下屬資源、權力及激勵,設計讓事情穩定、持續、自主完成的系統。最後,文章總結領導力的關鍵在於培養團隊成員的能力,讓每個人都能做事,而非領導者親自處理所有事情。
Thumbnail
2025/07/26
本文探討團隊領導是否需要親力親為的問題,指出領導的核心在於有效分配任務,而非事事親為。文章提出五種任務分配策略,並強調領導者需賦予下屬資源、權力及激勵,設計讓事情穩定、持續、自主完成的系統。最後,文章總結領導力的關鍵在於培養團隊成員的能力,讓每個人都能做事,而非領導者親自處理所有事情。
Thumbnail
2025/07/25
本文探討HR在企業中的角色定位困境,點出HR常被夾在資方與勞方之間的矛盾處境,並提出HR應扮演「制度設計師」的角色,而非單純的翻譯機或緩衝墊。並以谷歌員工罷工事件為例,說明HR缺乏清晰原則和獨立性時可能面臨的危機。提出HR應建立制度依據、維持一致處理邏輯,以制度設計力提升自身價值,而非討好任何一方。
Thumbnail
2025/07/25
本文探討HR在企業中的角色定位困境,點出HR常被夾在資方與勞方之間的矛盾處境,並提出HR應扮演「制度設計師」的角色,而非單純的翻譯機或緩衝墊。並以谷歌員工罷工事件為例,說明HR缺乏清晰原則和獨立性時可能面臨的危機。提出HR應建立制度依據、維持一致處理邏輯,以制度設計力提升自身價值,而非討好任何一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Z世代員工解析大全:消弭鴻溝才能擺脫煩躁 電子書,作者 平賀充記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讀了這本書中的40個職場情境劇,迅速瞭解年輕員工的「真實心聲」!解析年輕員工的思想源頭,提供改善職場關係、增進工作效能的最佳解!書中追加5招和年輕員工拉近距離的小撇步,掌握新世代的「
Thumbnail
Z世代員工解析大全:消弭鴻溝才能擺脫煩躁 電子書,作者 平賀充記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讀了這本書中的40個職場情境劇,迅速瞭解年輕員工的「真實心聲」!解析年輕員工的思想源頭,提供改善職場關係、增進工作效能的最佳解!書中追加5招和年輕員工拉近距離的小撇步,掌握新世代的「
Thumbnail
關於遇到人要招呼問好,就要聊起前公司雖屬於文化創意產業,格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連結與工作生活上的儀式感。大抵就是兩人行走交錯之際只要四目交接一定要招呼問好。回憶到七年前初到新公司上班,習慣成自然反射動作問好微笑,工作第一周最大的心得,發現自己成了異類。
Thumbnail
關於遇到人要招呼問好,就要聊起前公司雖屬於文化創意產業,格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連結與工作生活上的儀式感。大抵就是兩人行走交錯之際只要四目交接一定要招呼問好。回憶到七年前初到新公司上班,習慣成自然反射動作問好微笑,工作第一周最大的心得,發現自己成了異類。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遇到的情緒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從會議中的情緒攻擊到自我情緒管理的反思,簡單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遇到的情緒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從會議中的情緒攻擊到自我情緒管理的反思,簡單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長。
Thumbnail
Y世代員工升為主管之後,開始會面臨到該如何與下屬溝通,這是主管無可避免的課題。過往身為基層員工,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好即可,成為主管後,執行業務變少,管理事物變多,整體的工作方向與內容也隨之改變。主管必須做好MBO目標管理,需要負責訂定部門目標、執行策略,並引導部門同仁進行腦力激盪,將執行計畫
Thumbnail
Y世代員工升為主管之後,開始會面臨到該如何與下屬溝通,這是主管無可避免的課題。過往身為基層員工,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好即可,成為主管後,執行業務變少,管理事物變多,整體的工作方向與內容也隨之改變。主管必須做好MBO目標管理,需要負責訂定部門目標、執行策略,並引導部門同仁進行腦力激盪,將執行計畫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