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HR,不是資方的代言人,也不是勞方的喉舌,而是『組織關係』的設計師與『人資制度』的建構者。」
開頭,我們先來說一個辦公室裡常見的黑色幽默:
員工生氣地說:「HR根本是資方的打手!」
HR苦笑著回:「如果我是屬於資方,怎麼年終沒有跟著資方一起分紅?」
而老闆則說:「你不是應該站在我這邊嗎?怎麼都站在勞方那邊?一直老是叫我要照顧員工的感受?」
這就是HR在組織裡的現實處境:人被兩邊打,永遠站在矛盾中心。

HR到底是資方?還是勞方?
這問題乍聽簡單,實則非常容易炸裂。因為這牽動的不只是職責範圍,而是整個HR身份的『道德正當性』與『專業立場』站位的歸屬問題。若你說HR是資方,員工會認為你沒同理心、制度偏頗;若你說HR是勞方,老闆會覺得你不夠同心、可能無心對齊經營目標。
這種「身份模糊」其實是HR從出現那一刻起就背負的原罪。HR不斷被迫成為雙邊的翻譯機、緩衝墊與防火牆。
員工出事,主管推給HR沒盯好。主管出事,員工覺得HR早就知道卻沒處理。大家心情不好時找HR,制度不公時罵HR,連公司沒年終,也會有人跑來問HR:「你怎麼不幫我們爭取?」
久了,HR變成一種非常詭異的角色:工作負責全場,結果沒人真把你當隊友。
這樣的處境,不是靠圓滑能解決的,而是結構上就有一個角色懸空的問題。
一、這不是情緒問題,是角色設計出問題
老實說HR這個職務,一開始就是站在資方這邊的視角設計出來的。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早期,是公司怕工會、怕勞檢、怕訴訟,所以設了「人事部」,專門管理員工資料、打卡紀錄、薪資名單。
後來時代變了,社會責任要企業「以人為本」,所以HR被賦予了更多使命:要管制度、推文化、做訓練、提供員工關懷,還要談領導力、策略規劃、組織轉型。
但實際上,公司內部多數部門對HR的理解還停留在早期「行政小隊」的角色。也就是說,HR肩膀上的責任升級了,但組織裡的人對HR的期待根本沒同步。
二、講個大一點的實例:Google HR處理勞資問題大翻車
很多人不知道,Google 其實曾經有一段時間員工內部對HR的信任幾乎崩盤。
2018 年 11 月 1 日,全球約 20,000 名 Google 員工與外包人員在大約 50 個城市舉行罷工(walkout),抗議 Google 對高層性騷擾與不當行為處理不當,尤其是對內部報導者缺乏支持、偏袒涉案主管的做法。
抗議主因之一:為爆出傳聞 Google 向涉嫌性騷擾的高層 Andy Rubin 提供多達 9,000 萬美元的離職補償,引發強烈批評。
勞工對 HR 的集體不信任與質疑
員工對 Google HR 未能代表他們發聲、未設有效保護機制、未落實透明處理流程感到失望,認為 HR 極可能站在資方立場。抗議核心訴求包括結束「強制仲裁」、公開性騷報告、系統性流程改善等。
HR 被批不積極應對、甚至包庇高層、處理流程冷漠,引發整個 HR 系統與管理階層,被員工視為問題的一部分。
後果:HR 系統與政策面變革
罷工之後,Google 首席執行長 Sundar Pichai 針對員工憤怒公開致歉,承諾將改革性騷擾申訴流程、結束強制仲裁、提高透明度,並改善制度。
Google 隨後開始重整其性騷擾政策與申訴流程,正式允許員工「非強制仲裁」訴訟流程、要求 HR 改進回應程序。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件事:當HR處理制度問題時,若缺乏清晰的原則與獨立性,就容易淪為政治代罪羔羊。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矽谷巨頭,也天天可能出現在我們周圍的公司裡。差別只是,有些HR被罵完繼續做事,有些HR默默收拾行李離開。
三、HR不是要選邊,而是要讓雙方都講得過去
回到日常場景,有時候老闆會說:「這個人我不想留了,幫我處理一下。」
有時候員工會說:「主管根本亂搞,HR為什麼都不出聲?」
這時候HR要做的,已經不是想辦法安撫誰,而是必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件事有沒有制度依據?
- 有沒有前後一致的處理邏輯?
- 我的角色在這裡要怎麼切入,才不是又被拖進感情與立場的泥巴戰?
如果你只是照老闆的意思處理、對員工的話點頭不語,那這個工作不會讓你成為有價值的HR,只會讓你越來越被邊緣化。
四、HR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制度設計力」
不要再以為HR是服務員工或服務老闆的角色。HR真正的任務是「架橋」:制度的橋、規則的橋、文化的橋。
像是:
- 升遷怎麼決定,不是靠主管一句「他很拚」,而是靠指標、行為準則、績效紀錄。
- 員工申訴怎麼處理,不是看誰吵得兇,而是有流程、有階段、有溝通紀錄。
- 離職補償怎麼談,不是「看公司心情」,而是有公式、有範圍、有選項。
當這些東西被設計出來、被落實,HR的角色就會變得穩固。因為你不再是誰的附屬,而是組織運作邏輯的其中一環。
五、不要怕不被喜歡,而要怕沒有專業
很多HR害怕做決定會被討厭、會被抱怨,所以想辦法模糊處理、和稀泥、緩一下看會不會自然過去。
但這樣做只會讓人對你越來越沒信心。
主管不會覺得你懂營運,員工不會覺得你能挺他,大家只會覺得你「一直都在場,但沒什麼用」。
專業是你在衝突現場唯一能保護自己的盔甲。不是語氣好、不是形象溫和,而是你每次發言背後都有制度依據、有案例支撐、有清楚立場。
六、別當哪一邊的人,要當制度裡最有重量的那個角色
HR存在的價值,不是靠誰幫你背書,也不是靠搞定誰來證明你有貢獻,而是靠你讓整個組織「走得順、說得清、爭得起、留得住」。
這角色不需要站在哪一邊,而是要讓兩邊都能看見制度的邏輯、信任這套架構能處理事。
讓規則成為信任的橋樑,讓你自己成為這套橋的設計師與守門人。
最後收個尾:身份是要靠行動撐出來的,不是標籤貼上去的
HR到底是資方還是勞方?
這不是一張名片上的問題,也不是回答就會定義命運的選擇題。
真正決定你是誰的,是你每天在做什麼、用什麼標準做事、在什麼時候敢站出來說:「這樣不合理,我們得改一改。」
HR的價值,不是服務哪一邊,而是讓雙方都能在這套制度裡,看見彼此的未來。
這樣的HR,才有站得住的腳步、做得動的改革、活得下去的空間。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