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身份認同』的危機與轉機:從HR是屬於資方,還是勞方談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真正的HR,不是資方的代言人,也不是勞方的喉舌,而是『組織關係』的設計師與『人資制度』的建構者。」

開頭,我們先來說一個辦公室裡常見的黑色幽默:

員工生氣地說:「HR根本是資方的打手!」
HR苦笑著回:「如果我是屬於資方,怎麼年終沒有跟著資方一起分紅?」
而老闆則說:「你不是應該站在我這邊嗎?怎麼都站在勞方那邊?一直老是叫我要照顧員工的感受?」

這就是HR在組織裡的現實處境:人被兩邊打,永遠站在矛盾中心。

raw-image

HR到底是資方?還是勞方?

這問題乍聽簡單,實則非常容易炸裂。因為這牽動的不只是職責範圍,而是整個HR身份的『道德正當性』與『專業立場』站位的歸屬問題。

若你說HR是資方,員工會認為你沒同理心、制度偏頗;若你說HR是勞方,老闆會覺得你不夠同心、可能無心對齊經營目標。

這種「身份模糊」其實是HR從出現那一刻起就背負的原罪。HR不斷被迫成為雙邊的翻譯機、緩衝墊與防火牆。

員工出事,主管推給HR沒盯好。主管出事,員工覺得HR早就知道卻沒處理。大家心情不好時找HR,制度不公時罵HR,連公司沒年終,也會有人跑來問HR:「你怎麼不幫我們爭取?」

久了,HR變成一種非常詭異的角色:工作負責全場,結果沒人真把你當隊友。

這樣的處境,不是靠圓滑能解決的,而是結構上就有一個角色懸空的問題。

一、這不是情緒問題,是角色設計出問題

老實說HR這個職務,一開始就是站在資方這邊的視角設計出來的。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早期,是公司怕工會、怕勞檢、怕訴訟,所以設了「人事部」,專門管理員工資料、打卡紀錄、薪資名單。

後來時代變了,社會責任要企業「以人為本」,所以HR被賦予了更多使命:要管制度、推文化、做訓練、提供員工關懷,還要談領導力、策略規劃、組織轉型。

但實際上,公司內部多數部門對HR的理解還停留在早期「行政小隊」的角色。也就是說,HR肩膀上的責任升級了,但組織裡的人對HR的期待根本沒同步。

二、講個大一點的實例:Google HR處理勞資問題大翻車

很多人不知道,Google 其實曾經有一段時間員工內部對HR的信任幾乎崩盤。

2018 年 11 月 1 日,全球約 20,000 名 Google 員工與外包人員在大約 50 個城市舉行罷工(walkout),抗議 Google 對高層性騷擾與不當行為處理不當,尤其是對內部報導者缺乏支持、偏袒涉案主管的做法。

抗議主因之一:為爆出傳聞 Google 向涉嫌性騷擾的高層 Andy Rubin 提供多達 9,000 萬美元的離職補償,引發強烈批評。

勞工對 HR 的集體不信任與質疑

員工對 Google HR 未能代表他們發聲、未設有效保護機制、未落實透明處理流程感到失望,認為 HR 極可能站在資方立場。抗議核心訴求包括結束「強制仲裁」、公開性騷報告、系統性流程改善等。

HR 被批不積極應對、甚至包庇高層、處理流程冷漠,引發整個 HR 系統與管理階層,被員工視為問題的一部分。

後果:HR 系統與政策面變革

罷工之後,Google 首席執行長 Sundar Pichai 針對員工憤怒公開致歉,承諾將改革性騷擾申訴流程、結束強制仲裁、提高透明度,並改善制度。

Google 隨後開始重整其性騷擾政策與申訴流程,正式允許員工「非強制仲裁」訴訟流程、要求 HR 改進回應程序。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件事:當HR處理制度問題時,若缺乏清晰的原則與獨立性,就容易淪為政治代罪羔羊。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矽谷巨頭,也天天可能出現在我們周圍的公司裡。差別只是,有些HR被罵完繼續做事,有些HR默默收拾行李離開。

三、HR不是要選邊,而是要讓雙方都講得過去

回到日常場景,有時候老闆會說:「這個人我不想留了,幫我處理一下。」

有時候員工會說:「主管根本亂搞,HR為什麼都不出聲?」

這時候HR要做的,已經不是想辦法安撫誰,而是必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件事有沒有制度依據?
  • 有沒有前後一致的處理邏輯?
  • 我的角色在這裡要怎麼切入,才不是又被拖進感情與立場的泥巴戰?

如果你只是照老闆的意思處理、對員工的話點頭不語,那這個工作不會讓你成為有價值的HR,只會讓你越來越被邊緣化。

四、HR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制度設計力」

不要再以為HR是服務員工或服務老闆的角色。HR真正的任務是「架橋」:制度的橋、規則的橋、文化的橋。

像是:

  • 升遷怎麼決定,不是靠主管一句「他很拚」,而是靠指標、行為準則、績效紀錄。
  • 員工申訴怎麼處理,不是看誰吵得兇,而是有流程、有階段、有溝通紀錄。
  • 離職補償怎麼談,不是「看公司心情」,而是有公式、有範圍、有選項。

當這些東西被設計出來、被落實,HR的角色就會變得穩固。因為你不再是誰的附屬,而是組織運作邏輯的其中一環。

五、不要怕不被喜歡,而要怕沒有專業

很多HR害怕做決定會被討厭、會被抱怨,所以想辦法模糊處理、和稀泥、緩一下看會不會自然過去。

但這樣做只會讓人對你越來越沒信心。

主管不會覺得你懂營運,員工不會覺得你能挺他,大家只會覺得你「一直都在場,但沒什麼用」

專業是你在衝突現場唯一能保護自己的盔甲。不是語氣好、不是形象溫和,而是你每次發言背後都有制度依據、有案例支撐、有清楚立場。

六、別當哪一邊的人,要當制度裡最有重量的那個角色

HR存在的價值,不是靠誰幫你背書,也不是靠搞定誰來證明你有貢獻,而是靠你讓整個組織「走得順、說得清、爭得起、留得住」。

這角色不需要站在哪一邊,而是要讓兩邊都能看見制度的邏輯、信任這套架構能處理事。

讓規則成為信任的橋樑,讓你自己成為這套橋的設計師與守門人。

最後收個尾:身份是要靠行動撐出來的,不是標籤貼上去的

HR到底是資方還是勞方?

這不是一張名片上的問題,也不是回答就會定義命運的選擇題。

真正決定你是誰的,是你每天在做什麼、用什麼標準做事、在什麼時候敢站出來說:「這樣不合理,我們得改一改。」

HR的價值,不是服務哪一邊,而是讓雙方都能在這套制度裡,看見彼此的未來。

這樣的HR,才有站得住的腳步、做得動的改革、活得下去的空間。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33會員
313內容數
2025/07/20
這篇文章探討高薪人資主管的五大特質,並以SMART、RIDE、PREP、5W2H、GRAI等模型說明其工作方法。這些特質包含:定義交付標準、提出解決方案而非僅是問題、結果導向的報告、結構化的知識分享和流程導向的經驗復盤。文章強調,高薪並非來自高強度工作,而是建立在結構化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上。
Thumbnail
2025/07/20
這篇文章探討高薪人資主管的五大特質,並以SMART、RIDE、PREP、5W2H、GRAI等模型說明其工作方法。這些特質包含:定義交付標準、提出解決方案而非僅是問題、結果導向的報告、結構化的知識分享和流程導向的經驗復盤。文章強調,高薪並非來自高強度工作,而是建立在結構化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上。
Thumbnail
2025/07/19
本文探討職場資訊公開的利弊,說明過度分享可能導致的風險,並提出「職涯隱私」與「策略性分享」的概念。文章以螞蟻與糖果的比喻,說明資訊裸奔的危險性,並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說明如何拿捏資訊公開的程度,避免因資訊過度曝光而受損。最後,提供三階段判斷架構,協助讀者學習在職場中有效運用資訊,提升自身影響力。
Thumbnail
2025/07/19
本文探討職場資訊公開的利弊,說明過度分享可能導致的風險,並提出「職涯隱私」與「策略性分享」的概念。文章以螞蟻與糖果的比喻,說明資訊裸奔的危險性,並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說明如何拿捏資訊公開的程度,避免因資訊過度曝光而受損。最後,提供三階段判斷架構,協助讀者學習在職場中有效運用資訊,提升自身影響力。
Thumbnail
2025/07/14
太多新創企業主在初期過度依賴「夢想喊話」,卻忽略了:真正讓人願意留下來的,不是激情,而是制度感與參與感。尤其在沒錢、沒品牌、沒資源的創業初期,你只能靠制度與文化這兩把刀,讓人甘願陪你打仗。
Thumbnail
2025/07/14
太多新創企業主在初期過度依賴「夢想喊話」,卻忽略了:真正讓人願意留下來的,不是激情,而是制度感與參與感。尤其在沒錢、沒品牌、沒資源的創業初期,你只能靠制度與文化這兩把刀,讓人甘願陪你打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AI 時代已經來臨,HR 還在用老方法工作嗎? 唯有勇敢擁抱 AI,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AI 時代已經來臨,HR 還在用老方法工作嗎? 唯有勇敢擁抱 AI,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 「整個事業部被裁撤是總公司的決定,我們也只是配合…只是這事業部副總實在不好處理…」總經理進入開講模式。 「想當年喔,這個副總跟我同期進公司,在總公司也是經營了不少人脈,只不過後來我的能力經驗各方面勝出一籌…(以下省略自吹自擂三萬八千個字)」 莉莉安膽戰心驚
Thumbnail
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 「整個事業部被裁撤是總公司的決定,我們也只是配合…只是這事業部副總實在不好處理…」總經理進入開講模式。 「想當年喔,這個副總跟我同期進公司,在總公司也是經營了不少人脈,只不過後來我的能力經驗各方面勝出一籌…(以下省略自吹自擂三萬八千個字)」 莉莉安膽戰心驚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經營者、領導者、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心態和工作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角色的心態、他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我們還會討論在面臨挫折時,如何轉變心態以應對挑戰。 角色定位、
Thumbnail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經營者、領導者、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心態和工作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角色的心態、他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我們還會討論在面臨挫折時,如何轉變心態以應對挑戰。 角色定位、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當你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時,要考慮的不是只有職位名稱、薪水和福利。你還可以考慮企業組織本身、公司文化,以及是否喜歡在特定環境中工作。找到適合你工作風格的企業文化,可以幫助你在工作中更成功,而且更有效率。
Thumbnail
當你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時,要考慮的不是只有職位名稱、薪水和福利。你還可以考慮企業組織本身、公司文化,以及是否喜歡在特定環境中工作。找到適合你工作風格的企業文化,可以幫助你在工作中更成功,而且更有效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