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坐月子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儀式。
一個月的時間,家人會準備各種滋補的食物,媽媽要好好調理身體。
但在這些古老智慧背後,現代心理學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坐月子不只是身體的恢復期,更是媽媽孕育寶寶心理的黃金時機。
▋ 什麼是原初母性專注?媽媽為什麼會「著魔」
媽媽全心投入照顧寶寶,廢寢忘食的階段,心理學家 Winnicott 稱為「原初母性專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它通常維持幾週,剛好和坐月子的時間相近。
寶寶什麼時候真正「出生」?你可能會說:當然是離開媽媽身體的那一刻。但原來寶寶的自我(Ego),是在出生後的頭幾週才慢慢誕生。
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想像成心理上的懷孕。媽媽的心靈像個溫柔的保護罩,包覆著寶寶脆弱的內心世界。這個狀態叫做「輔助自我」(Auxiliary ego),專門用來涵容寶寶正在發展的自我。
這段時間是寶寶心理發展的黃金期。他開始體驗這個全新的世界:光線太亮或太暗、聲音太吵或太靜、奶水的甘甜、排泄物的黏膩。他嘗試活動手腳,卻發現它們還不太像自己的一部分。這一切體驗都在把他與這個世界連結起來。
很多媽媽後來都不記得這段辛勞的時光。她們從廢寢忘食的「病態」中康復,重新學會照顧自己的需要,然後把這段記憶深深壓抑。Winnicott 稱她們為「尋常奉獻的母親」(Ordinary Devoted mother)——平凡卻偉大的存在。
▋ 「母親」不只是生物學概念
雖然我們談論「母親」和「母性」,但這裡的「母親」不只局限於生物學上的媽媽。它指的是主要照顧寶寶的人。可能是爸爸、祖父母,或任何願意全心投入的照顧者。
透過這些人的愛與照料,寶寶感受到「被母親照顧」的體驗。這些經驗日積月累,在寶寶心裡形成「母親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概念。每個寶寶的體驗不同,所以每個人內心的「母親」也都不一樣。
▋ 「根本沒有嬰兒這東西!」
Winnicott 有句令人困惑的名言:「根本沒有嬰兒這東西!」
他想表達什麼?如果沒有媽媽照料,寶寶在這個殘酷世界根本無法存活。你永遠找不到一個獨自生存的寶寶,就像你不會說「有條魚在空氣中游泳」,因為離開水的魚根本活不了。
同樣地,沒有媽媽照顧的寶寶,在心理上也無法存活。如果沒有媽媽全心投入,寶寶的心理自我不是已經死去,就是走在死亡的路上。
對新生兒來說,這世界的所有體驗都太極端:不是太美好,就是太恐怖。如果沒有母親的安撫來平衡這些激烈感受,相比子宮裡的溫暖舒適,外界的每個刺激都像滅頂之災。
▋ 就像剛拆封的樂高積木盒
在母親安全的懷抱裡,寶寶可以放鬆,慢慢習慣這個什麼都「太多」的世界。
寶寶剛出生時的內心世界就像剛拆開的樂高盒子:紅色的、藍色的、大塊的、小塊的積木全部混在一起。你根本分不清哪塊是車輪、哪塊是窗戶、哪塊是屋頂。
寶寶的感覺也是這樣:餓了、累了、冷了、開心了、害怕了⋯⋯所有感受都像積木一樣混成一團。寶寶完全分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感覺」。
媽媽就像那個耐心的大人,陪著寶寶一塊一塊整理:
「寶寶哭了,可能餓了吧」(把「飢餓」這塊積木分出來)
「寶寶揉眼睛,應該想睡了」(把「疲倦」這塊積木分出來)
「寶寶笑了,他很開心呢」(把「快樂」這塊積木分出來)
慢慢地,在媽媽的幫助下,寶寶開始能夠分辨和整理自己的感受,就像把散亂的積木分類整理,最終拼成完整的作品。這就是寶寶自我的形成過程。
如果沒有媽媽的幫忙,寶寶必須獨自面對滿地的積木,不知從何開始,也不知要拼成什麼。最後可能就放棄了,積木永遠散落一地。Winnicott 認為,成年後心理的解體往往源於此。
▋ 依賴,為什麼如此可怕?
他發現,對女性的恐懼可能與這段早期經驗有關。無論男女,都可能會恐懼女性,或者恐懼「媽媽」。
在寶寶最脆弱的時期,媽媽掌握著生殺大權。寶寶的生命如此脆弱,如此容易被傷害。內心深處可能會想:「如果我不小心惹怒媽媽,會不會被拋棄?」
語言很難準確描述寶寶最早期的體驗,因為談論「被拋棄」,首先需要有個「我」存在。而 Winnicott 想表達的正是:在生命最早期,並沒有一個如此清晰的「我」。
如果從未體驗過可以全心依靠的媽媽,長大後自然會恐懼這種未知體驗:
「依靠別人安全嗎?」「不再掌控一切、相信別人可以嗎?」
▋ 為什麼不能讓寶寶「想要就要」?
傳統精神分析認為,孩子的慾望有時會被拒絕——不能想吃冰淇淋就立刻吃。他們感到挫折,但正因如此學到「現實就是這樣」,慢慢學會本我、自我、超我間的平衡。
但 Winnicott 認為,單純用本能解釋寶寶最早期的體驗是不夠的。一個人要從挫折中學到教訓,首先要有個健康的自我。但在最早期,寶寶的自我幾乎不存在。它像鍋湯,把本能、感覺、身體動作什麼的一起煮。
這叫做「原初未分化」(Primary Unintegation)狀態。媽媽在頭幾週滿足寶寶的需要,幫助他們的自我慢慢形成。不穩固的自我很容易分解,可能造成日後的解離或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 心理上的「第二次懷孕」
大部分人都沒有新生兒時期的記憶。在這前提下想像他們的體驗,然後建構理論,絕不是容易的事。
但 Winnicott 的洞察告訴我們:原初母性專注讓寶寶的心理自我能夠健全發展。不只是身體要長大,心理的發展也需要打好堅實的基礎。
下次有人問為什麼要坐月子時,我們就有了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不只是媽媽身體的恢復期,更是寶寶心理誕生的神聖時刻。
就像花朵需要在黑暗的土壤中扎根,寶寶的心靈也需要在媽媽全面的關注中,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形狀。那些看似「失去自我」的媽媽,其實正在用自己的心靈孕育著另一個的心靈。
此文參考 〖 D.W. Winnicott - 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1956) 〗
重點整理:
- 坐月子有心理意義:不只是身體恢復,更是寶寶心理自我誕生的黃金期
- 「廢寢忘食」的深層原因:原初母性專注幫助寶寶整合散亂的感受,像整理樂高積木一樣建構心理自我
- 母親的定義很廣泛:任何主要照顧者都能提供這種「母性」關懷,不限於生物學母親
- 早期安全感的重要性:沒有穩固的早期照顧,長大後容易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
- 理解與支持:下次看到新手媽媽「失去自我」時,記得她正在進行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