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的關鍵不是放手,而是能否培養出能接得住授權的人。」
緣起:管理學裡有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很多「現代」的領導理論,其實都源於軍事實務。軍隊因其任務的高風險、高壓力與複雜性,在領導、協作與決策模式上,往往比商業組織更有動力與誘因,去不斷嘗試摸索更有效的辦法。
在瀏覽歐洲軍事史時,我注意到德國普魯士時代就有一套非常特別的領導思想:委託式領導(德語 Auftragstaktik,英語 Delegative Leadership)。
它的核心精神,不是「我命令、你執行」,而是在確定任務目標與範圍後,把決策權、資源調度權與行動自主權交給下屬,讓他們根據現場情況自主判斷、靈活應變。
這種模式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的戰場環境都極為關鍵:因為戰況瞬息萬變,若每一步都等最高指揮部批示,戰機早就錯過。普魯士軍官被訓練成「明白上級意圖,並用自己的方式達成目標」,而不是「照指令走到哪、做什麼」。
對照今天的企業環境:雖然沒有硝煙,但市場變化、競爭壓力、跨部門協作的複雜性,都和戰場有異曲同工之妙,領導者如果不懂放手,又沒有培養出能接得住授權的人,就會陷入「自己累死、團隊廢掉」的惡性循環。
定義:什麼是『委託式』領導?
委託式領導(Delegative Leadership)的精髓,不是把事情丟出去不管,更不是嘴上說「你自己決定」但背後處處設限,而是在設定好清晰目標與邊界的前提下,將決策權、資源調度權與執行自主權交給能力成熟的成員,並在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援與回饋。
換句話說,它有三個缺一不可的要素:
- 授權(Empowerment)
不只是交辦任務,而是明確賦予被授權者對決策、資源與行動的主導權。 - 責任(Accountability)
被授權者必須為過程與結果承擔責任,而非只對「完成交辦事項」負責。 - 回饋(Feedback & Support)
領導者在過程中適時介入,提供戰術支援、決策糾偏與心理支持,確保方向不偏離大目標。
如果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委託式領導就容易走樣,變成以下三種失敗版本:
- 放任型:領導者完全不干涉,任務隨波逐流,最後成功與否全看運氣。
- 甩鍋型:出了問題,領導者把責任全推給被授權者,好像自己只是「路過」。
- 表演型:對外宣稱「我們很授權」,但實際上每一步都要回報審批,被授權者只是「提案機器」。
三大誤區對照:理想 vs 現實
許多企業口號喊得很響「我們要授權!」、「要培養接班人!」。但一到落地階段,就卡在制度、文化與思維模式裡。以下三大誤區,幾乎是各行各業的通病:
#誤區一:把「授權」當「甩手」
- 現實偏差
很多領導者口頭上說:「這件事你全權負責。」但沒有明確說清楚目標界線、成果衡量標準,也沒有提供必要資源,更沒教過方法。一旦出了狀況,領導者只丟下一句:「我早就交給你了,你自己沒做好。」
這就像派一個士兵去陌生地形作戰,卻不給地圖、不給糧食,甚至不說敵人在哪。被授權者自然會心裡慌張、提心吊膽,不敢冒險推進。 - 理想狀態
領導者先設定明確目標(要達到什麼結果)、清晰邊界(時間、資源、決策範圍),並在初期建立固定的溝通頻率與檢核點。在這個安全框架內,被授權者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創意與判斷力,必要時可回頭請領導者提供戰術支援。
#誤區二:只訓練執行力,卻不培養判斷與承擔能力
- 現實偏差
很多企業的培訓內容集中在「怎麼照流程做事」—例如 SOP 步驟、系統操作規範。員工久而久之成了「高效率機器人」,面對任何新情況,第一反應是:「這個有流程嗎?」
執行力再高,也只是低階複製。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跨部門衝突,SOP 上沒有答案,整個團隊就陷入停擺。 - 理想狀態
在培訓中加入情境判斷力與風險承擔力的養成,透過決策演練、模糊情境模擬、跨部門協商等方式,讓被授權者在安全環境中多次「練膽」。
真正的委託式領導,要求被授權者不只是會做事,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改變做法,並有心理準備承擔後果—包括失敗。
#誤區三:升遷制度獎勵穩定不出錯,卻期待有人敢創新當責
- 現實偏差
企業常常一邊抱怨沒有人能獨當一面,一邊用升遷制度獎勵那些「KPI 穩定、不惹事、不犯錯」的員工。這會導致一種極具破壞性的心態: 「做多錯多,做少錯少,不做不錯。」
長期下來,沒人願意接手模糊任務,更不敢挑戰新模式。 - 理想狀態
把跨部門影響力、風險承擔紀錄、自我糾偏能力納入升遷與獎勵指標,並公開表揚那些在高風險專案中挺身而出、即使失敗也能轉化經驗的人。這會讓承擔與創新成為文化中的榮譽,而非職涯風險。
培養能承接委託的中堅戰力:六大策略
1|從流程教學升級為情境判斷訓練
很多企業在培養主管時,只會教「SOP怎麼走」。但現實是,SOP就像紙上的地圖—它能指引方向,卻無法涵蓋地震、暴雨、路封的突發狀況。
真正能接得住委託的中堅戰力,不是靠背流程,而是靠在複雜、不完整的資訊下,依舊能做出合理決策的判斷力。
在高不確定性環境裡(尤其是新創、專案制團隊),情境判斷力的重要性遠高於照章行事。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透過大量模擬、反覆討論,讓主管習慣分析變數、權衡利弊,而不是一遇到狀況就等指令。
實作建議:
- 導入情境案例討論:選取公司內外的真實案例(最好包含失敗經驗),讓主管在資訊不完整的前提下提出方案,並討論背後邏輯。
- 安排決策演練會議:在專案或週會中,設計突發事件情境,要求主管在限定時間內提出多種解法及風險分析,鍛鍊快速應變能力。
- 「如果我是主管」環節:在例行專案檢討時,讓非主導人員也要提出自己的決策版本,增加多元視角與模擬經驗。
2|打造「責任內化」文化
有些主管只會在職位壓力下承擔責任,一旦環境鬆綁,就立刻迴避風險。原因是他們心中把「承擔」視為風險而非榮譽。要讓團隊真正能承接委託,必須透過文化養成,讓責任成為一種自我驅動的信念,而不是外部的壓力。
這意味著,領導者必須塑造一種氛圍:敢承擔不是因為「被逼」,而是因為「我願意」。這種文化會讓團隊在面對挑戰時,自然而然地站出來,而不是互相推託。
實作建議:
- 決策日誌制度:重大任務要求附上「決策日誌」,記錄判斷邏輯、參考依據與後果,讓承擔過程透明化。
- 失敗回顧會:重點放在「經驗轉化」,而不是追責,讓團隊相信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而非職涯終結。
- 績效評核權重:將「承擔與修正能力」列為重要考核指標,避免績效制度只獎勵成果、不看承擔歷程。
3|階段式授權,不一次丟到最深水區
把一個沒游過泳的人直接丟進大海,十有八九會溺水。授權也是一樣,必須有階段性,逐步加壓,讓主管在安全的學習曲線中成長。
如果一次就把最棘手的專案交出去,除了增加失敗風險,也會讓被授權者因壓力過大而失去自信。反之,透過「漸進式授權」,可以在保有挑戰的同時,確保能力逐步累積。
實作建議:
- 五級授權曲線:①觀察 → ②協作 → ③主導 → ④跨部門協調 → ⑤策略引導,每一級清楚定義任務範圍、回報頻率與期望成果。
- 授權成熟度地圖:定期評估各主管的授權承接能力,並根據進度調整任務難度。
- 避免兩極化:不要過早放手讓人自生自滅,也不要因害怕失敗而過度干涉,保持挑戰與支持的平衡。
4|強化橫向影響力
即使職權範圍內做得再好,若無法整合其他部門的資源與意願,也無法承接高層委託。因為真正的委託,往往跨部門、跨領域,需要動員多方協作。
橫向影響力指的是「沒有正式權限,卻能推動他人行動」的能力。這需要溝通、說服、談判與衝突管理等軟實力,也是許多中層主管的短板。
實作建議:
- 橫向領導力課程:專注於跨部門說服、非權力影響與衝突協商技巧。
- 跨部門專案練習:讓主管在沒有正式職權的情況下擔任專案主導,實際體驗影響力運作的難度與方法。
- 績效評估納入合作意願:不只看成果,也看合作過程中如何整合資源、促進跨部門協作。
5|建立委託支援系統
委託並不是「放生」,而是建立一個讓承接者知道「我不是孤軍作戰」的環境。當被授權者知道背後有支援系統,就會更有信心承擔責任。
支援系統的存在,也能降低高風險決策的代價,讓組織在嘗試新做法時更敢放手。
實作建議:
- 內部顧問/資源窗口:指派有經驗的人擔任諮詢對象,讓被授權者有困難時能快速求助。
- 影子教練制度:由資深主管陪跑新授權者,在決策過程中提供即時反饋。
- 高風險決策糾偏程序:針對重大錯誤設定預警機制與修正流程,避免一次失誤就造成全盤損失。
6|同步調整升遷制度
制度的獎勵方向,會直接塑造組織文化。如果升遷只看業績、不看承擔能力,那主管自然會選擇低風險任務,避免「惹麻煩」。
要讓委託文化落地,升遷制度必須把承擔、跨部門影響力與糾偏能力納入核心指標,讓「願意接球」的人得到回報。
實作建議:
- 升遷評核新指標:風險承擔、跨部門影響力、自主決策與糾偏紀錄。
- 公開表彰承擔案例:讓大家看到「挺身而出」的人受到肯定,形成正向循環。
- 領導力預備計畫:將「委託能力」納入核心訓練模組,提前培養後備領導梯隊。
放手的意義,在於有人接得住
委託式領導不是管理技巧,而是一種組織韌性戰略。
放手的價值,不在於領導者輕鬆,而在於組織擁有一群能在目標清晰、邊界明確的情況下,自行推進並承擔結果的人。
企業真正的競爭力,不是你的主管有多會管,而是你的人才有多會領導自己。
「授權的關鍵不是放手,而是能否培養出能接得住授權的人。」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