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五章記錄耶穌在畢士大池醫治病人、祂對猶太人關於安息日的辯證,以及祂關於生命與審判的教導。本章揭示耶穌的權柄來自父神,祂是賜生命與執行審判的主。以下分三段探討屬靈意義。 一、畢士大池的醫治(約5:1–15) 在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上耶路撒冷,來到畢士大池。那裡有許多病人,盼望天使攪動水時先下池得醫治(v.2–4)。耶穌看見病了三十八年的一人,問:「你要痊癒嗎?」(v.6)並吩咐他:「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v.8)那人立刻痊癒。 這事發生在安息日,引起猶太人的反感(v.9–10)。那人後來在聖殿遇見耶穌,耶穌提醒他:「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v.14) 屬靈反思:耶穌的醫治不受人間規則與傳統限制;祂先關心人的意願,再施行改變,顯明祂的憐憫與主權;身體的康復應帶來屬靈的更新,脫離罪才是全然的醫治。 二、關於安息日與父子的關係(約5:16–30) 猶太人因耶穌在安息日行事並稱神為祂的父,就更加逼迫祂(v.16–18)。耶穌指出,祂與父的關係是合一的:「子不能憑著自己做什麼,唯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v.19) 祂宣告父賜生命給誰,子也照樣賜生命(v.21);父將審判的權柄交給子,使人尊敬子如同尊敬父(v.22–23)。信從祂的人已經出死入生(v.24),將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而復活——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v.28–29)。 屬靈反思:耶穌的權柄源於祂與父神的完全合一;祂是生命的賜予者,也是審判的執行者;今生的信心決定永恆的結局,信從祂的人現今就已進入生命。 三、耶穌的見證與人的不信(約5:31–47) 耶穌列舉多重見證:施洗約翰的見證(v.33–35)、祂所行的事工(v.36)、父的見證(v.37–38)、以及聖經的見證(v.39–40)。然而,猶太人雖查考聖經,卻不願到祂這裡得生命。 祂指出他們的問題是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v.44),並警告摩西的律法也要在審判中定他們的罪(v.45–47)。 屬靈反思:真正的查經必須引向基督,否則只是知識的累積;不信的根源往往是心向世界的榮耀,而非缺乏證據;神的啟示一致地指向基督,拒絕祂就是拒絕整個啟示。
生命與審判的主 《約翰福音》第五章揭示耶穌的身份與使命:祂是與父合一的神子,擁有賜生命與施行審判的權柄。祂的醫治超越傳統律例,祂的話語帶來永生,祂的見證有多重印證,卻仍遭人拒絕。 今日信徒應思想:我們是否真正信靠祂的話,讓祂的生命進入我們?我們查考聖經是為了知識,還是為了遇見基督?我們追求的是神的榮耀,還是人的稱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