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四章記錄了耶穌在撒馬利亞的事奉,包括祂與井旁婦人的對話、城中多人信主的經過,以及耶穌在加利利醫治大臣之子的神蹟。本章的主題是跨越藩籬的救恩與真實的敬拜,顯明基督救贖的普世性與內在性。以下分三段探討屬靈意義。 一、打破隔閡的救恩邀請(約4:1–26) 耶穌離開猶太往加利利,經過撒馬利亞(v.4),在敘加的井旁遇見一位撒馬利亞婦人。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素來彼此沒有來往(v.9),但耶穌主動向她要水喝,開啟對話。祂指出婦人的屬靈需要,並應許:「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v.14) 耶穌揭示她過往的生活,顯明祂洞察人心的權柄(v.16–18)。婦人轉向宗教議題,耶穌教導敬拜不在乎地點,而在乎「用心靈和誠實」(v.23–24)。最後,祂明確宣告自己是彌賽亞(v.26)。 屬靈反思:基督的愛超越文化、種族與道德背景的隔閡;永生的泉源不是宗教制度,而是與基督的生命連結;真敬拜不受地點限制,核心在於以更新的心靈與真誠的態度親近神。 二、莊稼成熟的宣告(約4:27–42) 門徒回來見耶穌與婦人談話而驚訝,但婦人已放下水罐,急忙回城作見證:「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v.29) 耶穌藉機教導門徒:「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v.35)這不僅指撒馬利亞人的回應,也表明救恩時機的成熟。結果,因婦人的話和耶穌的教導,許多撒馬利亞人信了祂(v.39–42)。 屬靈反思:真正遇見基督的人,會自然向人作見證;神的工場廣闊,收割的急迫性要求我們不延誤;救恩不是屬於少數民族群,而是面向全人類的邀請。 三、信心的考驗與堅持(約4:43–54) 耶穌來到加利利,當地人因在耶路撒冷所見的神蹟而接待祂(v.45)。有一位大臣求耶穌醫治他在迦百農快要死的兒子。耶穌指出人常要看見神蹟才信(v.48),但仍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v.50) 大臣沒有再求證,單憑耶穌的話就回去,途中得知兒子果然痊癒,且正是耶穌說話的那一刻(v.53)。這是耶穌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二件神蹟(v.54)。 屬靈反思:真信心的核心在於信靠基督的話,即便未見憑據;神蹟是為堅固信心,不是取代信心;神的能力超越時空限制,祂的話語本身帶著成就的權能。f 救恩的普世性與敬拜的本質 本章顯明:基督的救恩跨越文化、種族與過去的罪疚;真敬拜是以心靈與誠實來到神面前;信心是對神話語的單純依靠,不受外在條件左右。
今日信徒蒙召效法基督,主動接觸被社會忽略的人,並以生命見證傳遞福音。當我們專注於祂的話語,就能在各樣環境中經歷活水的泉源與信心的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