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妳真的有千萬年薪嗎?怎麼做到的?」
這是我經營自媒體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答案是——有!
而且我在 35 歲前就突破了這個門檻,
還連續好幾年都遠超過它。
今天,我把自己的三大關鍵策略,完整拆給你看。
▋ 1. 出走:薪資差距是關鍵動力
簡單算個數學:1,000萬年收入 ÷ 12 = 每月約 83 萬。
就算是台灣薪資最高的行業,也離這數字差很遠。
根據勞動部 2024 年資料,台灣前三高薪職業為:
- 航空駕駛員:平均月薪 32.3 萬元
- 精算師:平均月薪 21.2 萬元
- 醫師:平均月薪 18 萬元
如果不是創業者,在台灣單靠領薪水,
就算爬到行業頂端,也很難突破千萬年薪。
我 30 歲出頭時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
當地 local-hire 薪資普遍是台灣的 2 倍以上。
如果用更貼近多數人的中位數來看,我們用以下數據來說明:
台灣受雇者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 NT$37,274(主計處 2024 年);
而香港就業人士月薪中位數為 HK$20,500,
以 1 港幣 ≈ 4.15 台幣計算 ≈ NT$85,000(香港統計處 2024 年),
差距約 2.28 倍。
外派帶來的海外薪資倍增紅利,
是我能在 35 歲前達成「千萬年薪」的關鍵之一。
📚 愛咪悄悄話
當然很多人會說香港的物價水準較高、也有政治風險,
但扣除物價後的「實質所得」,仍明顯優於台灣,
稅制也是另一大紅利誘因。
近年也有許多薪資水準不錯且生活品質更好的選擇,
例如:新加坡、日本、甚至歐美等地。
▋ 2. 選對賽道:業務
拿到出海薪資倍增的第一張門票後,
我很快發現——光靠底薪,還是離千萬年薪有段距離。
我決定走進一條可以「無上限加速」的賽道:業務。
業務的薪資結構包含了底薪和獎金,
獎金絕對是這個行業中最迷人的靈魂。
我當年加入的公司採用業績抽成制度 (commission based):
每成交一筆訂單,可以抽一定比例的提成。
這種制度最大的魔力是——沒有天花板!
只要努力做、做到爆,
甚至可以賺得比自己的主管還多。
我曾經連續10年都達到公司的年度業績目標,
當中還有兩年拿下全球的Top Sales獎項。
除了可觀的提成,公司還會額外提供福利給優秀員工,
例如:國外旅遊、贈送名錶等。
這就是業務的魅力:
只要會賣、賣得好,
千萬年薪不是天方夜譚,
而是可以用實力換來的日常。
📚 愛咪悄悄話
想學好B2B業務銷售技巧,
「愛咪愛工話」電子報快訂閱起來!
也歡迎找我到各大企業培訓、演講喔!
▋ 3. 選對公司:賭一把
當年我還在職場上做了一個關鍵抉擇——
加入一家正要全力衝刺的美商私有企業。
這一賭,後來改變了我的職涯走向。
當時公司正處於業務高速起飛的黃金期,
終極目標是衝上營收高峰,然後漂亮地被收購。
這種階段的公司,既肯衝、也肯給。
他們不像 IBM、微軟這類巨頭,
即使少了你,光憑品牌也能照樣賣。
相反的,他們更依賴業務的個人魅力與談判技巧,
因此在獎金制度、公司政策上,彈性和誘因都大得多。
這有點像現在許多年輕人投入新創——
文化年輕、制度靈活,
從草創期就上船,反而有機會在公司上市或被併購時,
分到選擇權的大餅。
當然,這也可能是一場豪賭,
因為能撐到最後的人並不多。
幸運的是,我賭對了。
後來公司成功賣給私募基金,我也功成身退,
拿到了一筆相當可觀的併購交易獎金(transaction bonus),
為我的職涯劃下一個漂亮的逗點。
▋ 我的下一步
等到回過頭看,我才意識到——
自己已經在 40 歲前走完了一段奇幻旅程、
達到一個小小里程碑。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在高峰按下暫停鍵?
我財富自由了嗎?我要退休了嗎?
答案都不是。
現在的我,更像是進入了「自我實現」階段。
正如前面說過的,給人請——
除非是頂尖業務、神級交易員或超強工程師,
否則光靠領薪水,
要同時實現「財富自由」與「人生自由」真的不容易。
我決定在這邊停下來,
追尋那些年輕時就很想做、卻一直沒時間做的事:
寫字、出書、做顧問、當企業講師。
「愛咪愛工話工作室」只是我的小小起點,
一個全新故事的序章。
如果你喜歡在網路上聽我碎碎念,
歡迎隨時私訊我、找我交流,
我可以演講、當你的業務顧問、甚至一起搞點有趣的專案。
嘿!我很會賣東西喔!😉
📌如果你喜歡這種真實又直接的職場故事,
訂閱《愛咪愛工話》電子報,
每週我都會送你一篇值得收藏的業務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