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遊戲時,我們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作為非專業設計師,我們可能期待自己設計的遊戲一開始就充滿樂趣或目標非常新穎,但這種期待往往不切實際。遊戲設計是一個漸進過程,最佳方法是從簡單開始,再逐步增加複雜性。若能將「自我效能感」納入設計考量,並著眼於提升未來的自我效能感,我們設計的遊戲就會越來越有趣。
▌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概念
邊池盈在《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提到,率先提出「自我效能」的心理學家亞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將之定義為「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達成目標所抱持的態度或信念」。簡言之,自我效能感是指面對事情時,對自己完成任務能力的信心程度,它關注「事情」,評估個體完成任務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時,我們感到能掌控生活,更願意接受挑戰;效能感低時,則感到無法掌控生活,產生焦慮不安(參考文章:喵爪 X 閱讀 X 實踐 II 職能治療師爸媽淬鍊的教養心流)。
「自我效能感」常被誤認為「有自信」或「能力強」,但高自我效能感並非代表能做好每件事的自信,而是在特定任務或情境中,評估目前的自己是否有足夠技術或能力完成目標—不是認定自己一定「做得好」,而是相信自己「做得到」,並知道如何做。因此,你在某領域(如記撲克牌)表現良好,不代表在另一領域(如背唐詩)也能成功,但因兩者都需要「記憶」能力,你可能會從記撲克牌經驗出發,認為自己也許能背唐詩而嘗試看看。開始時你可能表現不佳,甚至發現自己不太擅長,但那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設計遊戲時,若能將「自我效能感」融入設計元素,對自己的能力評估將更有依據。
▌提升遊戲設計中的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主要來自五個來源。設計時,我們可運用一些技巧,幫助我們設計出能提升玩家自我效能感的遊戲。以規劃步行導覽(Walking Tour)遊戲為例:
開始挑戰遊戲時,可先參考間接經驗和他人意見,進行過程中持續聽取反饋並調整:
❶善用間接經驗學習:
- 觀察或訪談成功舉辦過步行導覽的人,了解他們的經驗和策略
- 參加他人的步行導覽活動,從中學習如何引導、安排路線和處理突發狀況
- 閱讀或觀看與步行導覽相關的案例分享和教學資源
- 找尋與你情況相似且成功的導覽員作為學習對象
❷尋求他人認可和支持:
- 向有經驗的導覽員或相關專業人士請教,獲得具體建議和肯定
- 組建支持團隊,共同籌備導覽活動,相互鼓勵
- 分享你的導覽計劃給朋友或家人,獲得初步回饋
- 設定明確的「實現目標」,並向他人公開,增加自我約束力
接著你可以持續累積自己的成果,並學習管理生理和情緒狀態:
❶創造虛擬經驗練習:
- 在正式導覽前,先自己走一遍路線,熟悉路況和講解點
- 進行模擬演練,練習講解內容和處理問答
- 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對應方案,降低不確定性
- 使用地圖或虛擬工具預先規劃和視覺化整個路線
❷運用直接經驗建立信心:
- 設計小型、容易達成的前期目標,如先規劃一個短程的步行路線
- 回顧過去類似的成功經驗,如曾經組織過的活動或指引他人的經驗
- 將大任務分解為小步驟,逐一完成並積累成功經驗
- 先從最簡單的路線開始,確保你能成功帶領一小群人完成
❸管理生理和情緒狀態:
- 確保導覽前有充足的休息和準備,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 練習正念技巧和深呼吸,減輕導覽前的緊張感
- 培養成長思維,相信自己的導覽能力會隨著實踐而提升
- 設計積極的情緒體驗,如成就感、驚喜或喜悅
- 準備應對不同天氣條件的計劃,減少環境因素帶來的壓力
▌實際應用:設計適合自己的遊戲
在設計適合自己的遊戲時,我們可以從以下步驟著手:
- 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經驗:選擇一個與自己有一定相關經驗的主題或機制
- 設定現實的目標:不要期待一開始就設計出完美的遊戲
- 從簡單開始:先建立基本框架,確保核心玩法有趣
- 依反饋迭代:根據自己和測試者的反饋不斷調整和改進,讓玩家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以及是否做得好
- 依自我效能感調整難度:確保遊戲能夠提供成功經驗、示範、安全嘗試的空間、肯定和積極的情緒體驗
最重要的是,記住設計遊戲本身就是一個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過程。每次嘗試和改進都在累積直接經驗,提升我們對遊戲設計的信心和能力。良好的遊戲設計會讓玩家感到「這很有趣,我能做到」,而非讓他們沮喪地想「這好無聊」或「這太難了」。
透過理解和應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我們可以設計出既有挑戰性又能提供成就感的遊戲。關鍵在於創造一個能支持玩家信心、提供適度挑戰的環境。當我們在遊戲中融入參與感、挑戰性與掌控感,就能創造出真正有趣且具意義的遊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