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荒謬卻真實的場景
在我前公司,有位大約六十歲的主管,至今仍然不會用電腦寫稿。每次需要文章,他都是手寫完,交給樓下的打字行,請人幫忙轉成電子檔。聽起來像是二三十年前的場景,但其實發生在今天。
工具 vs. 資源:誰才是核心?
這樣的例子,讓我重新思考:在職場上,真正影響地位的,往往不是「工具使用能力」,而是「資源與話語權」。
- 主管的地位,來自於長年累積的人脈、資歷,以及在組織中的影響力。
- 年輕員工再怎麼熟練 AI、彭博社或 MoneyDJ,如果沒有掌握決策權,也很難成為「核心」。
數位落差,為什麼這麼大?
台灣職場的數位落差很明顯。很多主管對新工具抱持抗拒態度,不願意學習,不是因為年紀,而是因為對他們而言,學不學都不會影響職位穩固。
但對基層員工而言,如果不精進數位工具,效率和競爭力就會馬上落後。
新世代的優勢與啟示
不過,這裡也藏著一個啟示:
當舊世代還在手寫稿、依賴別人打字時,新世代卻已經在用 AI 幫助自己整理市場資訊、翻譯外資報告、生成大綱。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而是逐漸形塑「新一代核心能力」的過程。
工具不能取代的,是判斷力
職場本質上是資源競逐。舊世代依靠人脈與權威,新世代則需要透過工具與效率證明自己。
但工具再強大,也只能輔助。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誰能結合工具與洞察,提出不可被取代的觀點。
我的提醒給自己
- 不要因為主管的「落伍」而沮喪,因為那代表你擁有前所未有的發揮空間。
- 也不要誤以為光靠工具就能上位,因為真正的舞台,是留給能「結合工具、人脈、效率與判斷」的人。
最後的自我提問
或許,當我們笑看某些主管還在手寫稿時,也該回頭問自己:
我們又正在忽略哪個新世代的工具?會不會在未來,成為別人口中的「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