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核心重點:生命的本質與應對死亡的智慧
一、 對組織的感謝與演講緣起
- 演講者首先表達了對Lamas組織的深切讚賞,感謝他們多年來所從事的工作。
- 他提到今天有機會親自造訪,並見到了員工、志願者和服務對象(病患),感到非常高興。
二、 萬物的無常本質與人類的特殊性
- 萬物的生滅: 即使是看似永恆的山脈、海洋,實際上也都有其開始與結束。這是所有現象的自然法則。
- 非情眾生的狀態: 植物、山、岩石、海洋、星辰等,因為沒有認知能力,所以沒有感受、痛苦、快樂或喜悅,它們的終結就僅僅是終結。
- 有情眾生的不同: 人類與其他有生命但無感受的眾生不同,因為我們擁有認知能力,能夠體驗感受。
- 人類的額外挑戰: 人類特別是因其記憶與智慧,在面對死亡時會產生其他動物沒有的額外問題,例如心理或情感上的困擾。因此,照顧身體本身是不夠的。
三、 佛教徒如何看待死亡
- 臨終快樂的頂尖修行者:
- 他們在生命終點是快樂的,因為死亡是換取年輕身體的新機會。
- 有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轉生到一個「煩惱較少」或更美好的世界,例如天堂。
- 心無遺憾的中等與低等修行者:
- 中等修行者: 臨終時「沒有悲傷或不情願」,因為他們已為此做好準備。
- 低等修行者: 雖然沒有喜悅,但沒有遺憾。他們認為「當我活著時,我已盡力做到最好」,因此面對死亡時心無悔恨。
- 佛教的因果觀與輪迴觀:
- 因果法則: 佛教徒相信一切苦樂,包括疾病、年邁和死亡,皆來自於因果條件。
- 輪迴的延續: 佛教相信「心識」或「微細心識與能量」會延續,因此有前世與來生。
- 死亡的兩種比喻:
- 換衣服: 死亡就像是換一件舊了、不能再用的衣服,換上新的,甚至更好的衣服。
- 深度睡眠: 意識從清醒狀態,逐漸下降到夢境、深度睡眠、昏厥,最終到死亡這個心識最微細的層次,然後又重新循環。死亡是身體的改變,但心識仍在延續。
四、 應對死亡的實用態度
- 輔導的重要性: 臨終輔導非常有用,它能協助處理臨終者本人及其親友的情緒和悲傷。
- 無私服務的讚揚:
- 演講者特別欽佩那些照顧殘疾兒童、無家可歸者和心靈困擾者的工作人員。
- 他將這種「不求回報的服務」定義為「真正的服務」,而非一場計算利益的「交易」。
- 這是實踐「愛與慈悲」的最後機會。
- 接受死亡的現實:
- 演講者認為逃避談論死亡是「愚蠢且不切實際」的行為。
- 他以墓地為例,提醒人們那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而非豪華的房子。
- 接受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能減少因恐懼和悲傷而產生的額外心理負擔。
- 智慧的應用: 演講者認為,我們無法用占星術來控制出生與死亡這兩件人生最重要的事。因此,應該以更務實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五、 避免遺憾的根本方法
- 有意義地運用生命: 避免臨終時感到恐懼與後悔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活著時,有意義地運用時間與精力去服務他人。
- 服務他人的獨特性:
- 為自己生存是連動物都能做到的本能。
- 但服務他人是人類獨有的行為,也是運用我們智慧和能力最恰當的方式。
- 即使是母子之情,人類也能因智慧將其昇華並延續一生。
- 信徒的不同觀點:
- 有神論者: 相信所有不幸都是神的計畫,有其正面的意義,藉此獲得平靜。
- 非有神論者(如佛教徒): 相信因果法則,並透過輪迴觀來理解死亡,認為這只是心識延續的一環。
六、 面對親人離世的智慧
- 保持鎮定: 演講者分享了自己面對老師和母親去世的經歷。他認為如果因悲傷而崩潰,反而會讓逝者感到擔憂。
- 為逝者繼續前行: 保持鎮定、持續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甚至更加努力,是對逝者最好的致敬。這會讓逝者感到安心。
避免額外痛苦: 過度的擔憂無助於讓逝者復活,反而會毀掉自己的健康和內心平靜,這是在原本的悲劇上,又為自己製造了額外的痛苦。
-願吉祥-
以下是這段演講的中文翻譯:
講者:
首先,我想對你們所做的一切表達我由衷的感謝。多年來,我聽說喇嘛組織的一些成員進行了這類活動。所以今天,我有機會親自造訪你們的地方,並會見了一些你們的員工、志願者以及一些服務對象,也就是病人。
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人類的本性,不僅僅是人類,還包括這些高山或海洋,看起來或多或少是永恆的。但實際上,即使是這些事物也有其開始和結束。整個宇宙也是如此,有開始,也有結束。
這是非常自然的,任何有開始的現象,就必然有結束。
然後,其他植物、山脈、岩石、海洋、星系和星星,我認為它們沒有感覺或認知能力。它們沒有認知能力,所以除了化學反應外,沒有任何感覺,因此沒有痛苦、沒有快樂、沒有喜悅。
但有情眾生或類似的生命體,不僅僅有生命,還有認知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他們能夠體驗感受。因此,當其他生命體走向終結時,這就只是終結。
而我們,擁有感受,特別是我們人類,由於我們的記憶和視野能力遠超其他動物。其他動物或許在當下會感受到強烈的痛苦和快樂。但我們因為有這種智慧,以及對遙遠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展望。因此,當我們走過人生的旅程,通常會走向年邁,然後是一些嚴重的疾病,這些疾病會讓我們接近生命的終點,也就是臨終。
由於我之前提到的智慧、記憶和展望,我們通常會面臨額外的心理或情緒問題。因此,僅僅照顧身體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
在藏傳佛教傳統中,有一個說法:頂尖的修行者在接近生命終點時,實際上是快樂的。在臨終時感到快樂,因為那是獲得一個年輕身體的新機會。在某些情況下,是去到一個更好的星球,一個較少煩惱的地方,包括所謂的天堂。
然後是中等的修行者,在臨終時沒有悲傷或不情願,你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所以沒有不情願的感覺。然後是最低等的修行者,他們對死亡沒有喜悅或快樂。沒有遺憾,我是說,沒有太多的不情願。
他們不會感到遺憾,他們會想:「當我活著的時候,我已經盡力了,現在要來了,我沒有遺憾。」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實際、非常現實的態度,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是符合邏輯的。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人走向終點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有很多人會幫助你。有更多的人會真正地關心你,而且由於我們的智慧,即使在臨終的那一刻,你仍然可以運用你的智慧。因此,在那一刻可以培養一些積極的心態,例如,在我的日常修行中,我有一些不同的修行方式,假設是為我的死亡做準備。
但我不太確定我是否能圓滿地實現這些修行和準備。有時候我會有點懷疑,但有一件事我很確定,在死亡來臨之際,我會記得利他主義,並仍然思考未來的生命應該是有意義的,對他人有用的。
這是佛教修行者的觀點。無論如何,在生命結束時,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輔導。我認為輔導非常有幫助,它能照顧我們的情緒和悲傷,不僅僅是臨終者本人,也包括他或她的親密朋友。所以這非常有幫助。
同時,這無疑是一份艱鉅的工作。我曾參觀過日本的一些醫院,那裡照顧著畸形兒童。真的,非常非常令人難過。我真的非常欽佩那些工作或照顧這些殘疾兒童的人。還有像無家可歸的病人,真的,我看到有人照顧那些心靈非常困擾的人,這並不容易。
所以我特別想感謝那些參與這類艱鉅任務的人。我認為這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無報酬、沒有任何回報期望的服務。這才是真正的服務。否則,如果你帶著算計,想著「如果我付出這麼多,我會得到什麼」,這就像一場交易。但這種服務真的是無私的,無私的服務真的非常偉大。
那麼,如何應對那些面臨死亡的人呢?當然,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非常敬佩這種工作,並意識到這真的很重要和必要的人。而且我認為這是服務他人的最後機會,或是實踐愛與慈悲的最後機會。我所知道的就這麼多。
但如何應對呢?當然,最好是進行研究,並向其他專家學習。我認為你們可以學到更多,因為你們有方法或更有效率的方法。我的知識當然非常有限,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現在正處於死亡的過程中。
我認為,首先是非信徒。非信徒在面對死亡時,我認為或多或少有相同的感受。對「我」的感覺,每個人,無論是不是修行者,無論信徒或非信徒,無論富人或窮人,無論受過教育或未受過教育,無論高層或底層,我認為從總統或國王或皇帝到狗或乞丐,在那一刻,對「我」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有了這種感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會感覺到「我」不再存在。這種非常強烈的感覺,每個有情眾生在那一刻都會經歷。因為「自我」的感覺,這個「我」現在不再存在。所以有時會感到恐懼,有時真的會因為震驚或無助而感到。
所以對於非信徒來說,我認為在那一刻很難幫助他們。然而,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死亡來臨之前,重要的是要接受死亡遲早會到來。當你走過大城市,經過墓地或墓園時,我通常會告訴我的同伴:「這是我們的最終歸宿,不是大房子,但那是我們真正的最終歸宿。」
所以,最好是接受遲早會到來的事實,這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然後,當死亡即將來臨時,接受它,把它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現在它正向我靠近。我認為這樣更好。有時候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會逃避。是的,他們試圖逃避死亡這個詞。這很傻,很不現實。最好是談論它,最好是接受它,因為這是現實。
所以我認為就像任何其他活動一樣,我們應該務實。即使是好或壞,也要接受它。沒有必要假裝,在死亡來臨之際,沒有任何形式可言,它就是來了。同樣,出生也沒有任何形式可言,不是嗎?它就是來了。
一些西藏朋友非常關心占星術。所以我基本上對占星術沒有任何信仰,我會開玩笑地取笑那些非常關心占星術的人,我告訴他們,在我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開始和結束。所以在這兩件最重要的事中,出生和死亡,我們無法根據占星術來安排。出生就出生了,死亡就死亡了。我們不能說:「哦,根據占星術,這是個不好的日子,所以我不會死。」這超出了我們的控制。
那麼在這兩者之間,事情相對不那麼重要。即使根據占星術說今天是個不好的日子,也沒關係,繼續前進。這就是我的觀點。所以,接受它並以更現實的方式去追求,我認為這有助於減少額外的心理焦慮、悲傷或恐懼。
然後,我認為避免恐懼或遺憾的最好方法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必須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服務他人。這是最有意義、最有用的方式。連動物也能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做,但服務他人是人類獨有的東西。
我認為母子或後代之間的聯繫,甚至是其他動物也有這種親近感,但它們的那種親近感是短暫的。但我們人類因為有智慧,可以將這種情感延長到我們的一生中。所以服務他人、幫助他人,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恰當的行為,符合我們的智慧和人類能力。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以最恰當的方式運用這種能力。而最恰當的方式就是服務他人。
這樣在生命的盡頭,你不會感到遺憾。你會覺得我已經盡力了,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現在要結束了,雖然有點難過,但沒有遺憾。我認為這對於信徒和非信徒都是一樣的。
然後信徒又分為兩類,通常他們相信神,這是基本宗教。我認為這非常有用,他們認為神是創造者,所以生命是神所創造的,根據宗教,這也是神的計畫。所以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幸的死亡很令人難過,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意義。可能有些意義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這是神的計畫,所以一定有某種意義,某種積極的意義。這樣想也有幫助。
然後是非有神論的宗教,比如佛教。我們相信一切的發生都是由於因果法則,快樂的事件或悲傷的事件,包括疾病、不治之症、年邁或死亡,都是由於因緣條件。從非有神論宗教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接受輪迴的理論。在心識或微細心識和能量的延續基礎上,我們相信過去世是無限的,未來世也會延續,直到無明被消除。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就像是換衣服一樣。當衣服舊了,不能再用了,那麼換新衣服的時間就到了,或許是更昂貴的衣服。就是這樣。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死亡就像是深度睡眠。意識在某個層次上是清醒的狀態,然後下降到夢境狀態,再進一步下降到深度睡眠,再進一步下降到昏厥,再進一步下降到死亡。在死亡的那一刻,心識處於最低層次。然後再次以相反的順序上升。所以生命就像一個循環,我們的意識在某個層次上,然後下降又回來,再下降,就是這樣。
這意味著死亡是身體變化的時刻,但心識仍然存在。在心識延續的基礎上,我們才會說「自我」。沒有像那樣獨立的「自我」存在。
了解這些後,如果你看到一個臨終的人,如果他們相信或接受這些哲學概念,那麼在那一刻,他們就有了最好的機會去檢視我們身體各個組成部分消融的不同階段。雖然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也是修行者。當他們進行麻醉手術時,我問他們:「你是否發現了這些消融階段的某種跡象?」我問了至少兩個人,他們都說沒有。
所以我不知道,也許是因為藥物或氣味,反應非常快。所以你無法辨識這些跡象,以及在不同層次上伴隨著不同消融階段的不同徵兆。
總之,結論是:非信徒最好是接受死亡是現實的一部分,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遲早會來。然後在信徒中,相信神的人,在那一刻,完全的信仰,完全的順從,順從於神是有幫助的。
然後對於非有神論的宗教信徒,思考輪迴理論也是有幫助的。
然後是那些留下的人,他們的家人。我通常會與這些人分享。例如,在我自己的母親去世時,特別是我的老師去世時,當時我當然感到非常悲傷。但後來我下定決心,如果我一直沉浸在悲傷中,那麼我的老師或母親如果知道我的精神狀態,他們一定會更擔心。
當然,你最親密的朋友去世是非常悲傷的,但你仍然要保持更正常、更鎮定的狀態,像往常一樣過你的生活,例如你的服務或你的有意義的生活,甚至更嚴格地繼續下去。這樣你的親人可能會覺得:「好吧,我雖然不在了,但我的朋友仍然充滿力量和熱情地繼續著。」如果他們有辦法知道,那麼我認為他們會感到更快樂,不是嗎?如果你太擔心,那麼那個逝者不僅要擔心他或她自己的死亡,還要擔心他們留下來的親人太過擔心、絕望,甚至精神崩潰。那樣會增加那個人的額外擔憂。
所以這樣想,留下的人當然會感到悲傷,有時是難以接受的悲劇,但它已經發生了。過度的擔心無助於讓那個人復活。過度的擔心只會毀掉你自己的健康和內心的平靜。那實際上是一種額外的悲劇,你自己給自己帶來了額外的痛苦或問題。這就是我通常利用我的經歷,並告訴我那些朋友或來見我的人,當他們面對悲劇時,我通常會給予這種建議。
最後,謝謝你邀請我來這裡。謝謝你,也謝謝你安排了這架直升機。來這裡非常非常方便。前幾天坐直升機,外面下著雨。身體上很舒服,但精神上因為下雨有點擔心。但今天,身體非常舒適,精神上也感到安全。謝謝你們,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