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看Netflix 第二季《Wednesday》,母親魔帝女催促Wednesday快點出門口上學,喜歡寫作的她就提到「作者都喜歡經歷痛苦」。我就此來作題目,討論一下為何世界總是認為作者喜歡痛苦。

Photo by Isaac Quesada on Unsplash
在我還沒有delete交友App時,和一個對象分享我喜歡面對痛苦,然後他就說:「你是M嗎?(配一個怕羞emoji)」,我接着說因為痛苦可以令我思考。
但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喜歡被虐,只是作者(無論寫作還是創作其他類型的媒介)對情感觸角非常敏感,作者會把得到的感受會透過不同渠道表達和抒發出來。每個人生活在人世都必然會經歷痛苦,只是作者把感受到的痛苦能量轉化成創作靈感,來釋放無處可逃的情感。例如我寫作,就是為了抒發日常無法表達的感受,這些感覺就如同製作爆谷時,利用加熱的環境使乾燥、外殼堅硬的玉米粒內水份裏面不斷沸騰變成高壓水蒸氣,能量始終要抒發,因為粟米表皮抵擋不住水份的沸騰,當壓力超過外殼的承受極限外殼便會爆裂,內部的澱粉質在瞬間膨脹,形成酥脆的爆谷。由內而外爆發出來。同理創作者就是因為外在環境壓力令自己內心沸騰,從而激發出令人深思的作品。我認為兩者十分類似。作者喜歡思考悲傷為什麼會發生,然後通過自己的想法、價值觀,把反思過的感受透過作品抒發出來。
以我的經驗,能夠製造出令人共鳴的創作,作者應該受過很大的痛苦,然後把這份「痛苦壓力」轉變為創作動力,把能量釋放。最後的成果就如同爆米花一樣香脆美味。
痛苦對創作者有巨大的情感衝擊,痛苦源於事情並不如創作人所想的情況發展,對事情的不如意,激發起千萬種思緒和想法。痛苦可以令人思考,反思再遇到同類事情時,自身怎樣做得更好、思考自己對事情的感受和自身價值觀碰撞,透過作品表達。
那麼作者喜歡痛苦嗎?
作者長時間透過自己經歷得來的感受作為靈感創作,痛苦帶來的不滿可以激發起作者的表達慾望。創作人並不是喜歡被虐,只是作者會藉着痛苦思考,抒發情感。因為熟習這種抒發過程。某些作者樂於面對痛苦時帶來的反思作為創作靈感。因為他們熱愛思考,同一件令作者痛苦的事可以思考多遍,得到的感受就如同葡萄經過長時間發酵煉成精華,釀製成令人如痴如醉的甘露(利申:我不喝酒,純粹借題發揮),而作者就是經過自己的沉澱,透過作品抒發感受。
以筆者自身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我不享受痛苦,因為我對任何事情都情感敏銳,容易會陷入思考漩渦中。如果喝酒是追求糊塗的感覺,試圖忘記現實。那麼這個感覺對我來說太過強烈,我只想希望能喝普通的白開水,或者微甘的茶,普普通通對我來說已經足夠。若果我經歷過一件痛苦的事,陷入思想漩渦中,就足以讓我考多遍。對於讀者來說,源源不絕的出品,可能是件好事,但對於我來說,我並不享受感受痛苦。
對我自己的了解,我預視到痛苦能夠為我帶來創作靈感,不過我不希望經常遇到痛苦的事,來觸發我的寫作動機。我寫作抒發痛苦,但不因為為了寫作而主動尋找痛苦,這是本末倒置。
但如果一些情感豐富的作者,喜歡面對痛苦,自行飛蛾撲火,自動代入痛苦角色,我也能夠理解。
如果大家獨自emo,想要一個擁抱,我推薦d4vd-Here with me
今篇文章純粹講經,多謝大家閱讀。
今篇完!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訂閱、心、likecoin!
https://www.buymeacoffee.com/fionkwankwan
https://medium.com/@fionkwankwa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