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譯:《心態致勝》)是心理學家 Carol S. Dweck 的代表作。她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長期研究動機、人格與教育心理學。德韋克透過大量實驗與教育現場觀察,提出「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概念。前者認為能力是天生且不可改變的,導致人們在遇到挫折時容易放棄;後者則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與學習提升,因此更能持續進步並達成成就。這本書深具啟發性,不僅影響教育領域,也廣泛應用於職場、運動與親子關係。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決定成敗的不僅是天賦或外在條件,而是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若抱持固定心態,失敗被視為能力不足的證據,進而逃避挑戰;但若採取成長心態,失敗反而是學習的機會,能培養出更大的韌性與創造力。德韋克強調,透過調整心態,人們能開發潛能,教師與父母也能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這本書提供了實際案例與策略,幫助讀者在學業、事業與人生中發揮最大的可能,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的心理學經典。
以下摘要書中重點與您分享:My work is part of a tradition in psychology that shows the power of people’s beliefs. These may be beliefs we’re aware of or unaware of, but they strongly affect what we want and whether we succeed in getting it. This tradition also shows how changing people’s beliefs —even the simplest beliefs—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我的工作是心理學傳統的一部分,顯示出人們信念的力量。這些信念可能是我們意識到的,也可能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但它們會強烈影響我們想要什麼,以及我們能否成功獲得它。這個傳統也顯示出,改變人們的信念—即使是最簡單的信念—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核心揭示人類信念的巨大力量,無論這些信念是自覺或不自覺,它們都深刻地塑造著個人的渴望與最終的成就。此研究傳統強調,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信念,一旦被改變,也能對個體的心理狀態乃至整個人生軌跡產生深遠且具轉化性的影響。這為讀者奠定了本書探討心態力量的基礎,並引導人們思考信念在自我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Believing that your qualities are carved in stone—the fixed mindset —creates an urgency to prove yourself over and over. If you have only a certain amount of intelligence, a certain personality, and a certain moral character—well, then you’d better prove that you have a healthy dose of them... The passion for stretching yourself and sticking to it, even (or especially) when it’s not going well, is the hallmark of the growth mindset. This is the mindset that allows people to thrive during som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imes in their lives.

相信自己的特質是刻在石頭上的—固定心態—創造了一種不斷證明自己的迫切感。如果您只有某種程度的智慧、某種性格和某種道德品格,那麼您最好證明您擁有健康的這些特質... 即使(或特別是)在不順利的時候,也熱衷於伸展自己並堅持下去,這就是成長型心態的特徵。正是這種心態,讓人們在生命中最具挑戰的時刻仍能茁壯成長。
這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固定心態認為個人特質如智力、性格是天生且不可改變的,驅使人們不斷證明自己的既有能力,並將失敗視為自身不足的證據。相反地,成長心態則相信個人能力可透過努力和學習來培養,其標誌是即使面對困難與挫折,仍保持熱情去挑戰自我、堅持不懈,並從中尋求成長,使個體能在生命挑戰中茁壯。
Benjamin Barber, an eminent sociologist, once said, 'I don’t divide the world into the weak and the strong, or the successes and the failures.… I divide the world into the learners and nonlearners.

著名的社會學家 Benjamin Barber 曾說過:『我不把世界分成弱者和強者,或成功者和失敗者....,我把世界分成學習者和非學習者』。
成長心態的核心理念超越了傳統上以結果(成功或失敗)或天賦(強者或弱者)來評斷個人的觀點。Benjamin Barber 認為,真正區分人們的是他們是否具備持續學習的意願與能力。這強調了將學習視為一種不斷發展的過程,而非固定狀態,鼓勵人們將每一次經驗都視為成長的機會,而非證明自身價值的試煉。
Would you believe that almost 40 percent of the ability-praised students lied about their scores? And always in one direction. In the fixed mindset, imperfections are shameful—especially if you’re talented—so they lied them away.

你相信幾乎百分之四十的能力被推崇的學生在他們的分數上說謊嗎?而且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在固定思維模式中,不完美是可恥的,尤其是如果你很有天賦的話,所以他們就謊報了。
過度讚揚「能力」而非「努力」具有潛在的危害。研究顯示,當孩子被貼上「聰明」標籤後,若表現不佳,他們會為了維護這種「天賦」形象而謊報分數。這反映了固定心態下,人們將缺陷視為個人價值的威脅,導致不敢面對錯誤、尋求改進,反而選擇掩飾或逃避。這不僅阻礙了真實的學習與成長,也培養了不誠實的行為模式。
He didn’t ask for mistake-free games. He didn’t demand that his players never lose. He asked for full preparation and full effort from them. 'Did I win? Did I lose? Those are the wrong questions. The correct question is: Did I make my best effort?' If so, he says, 'You may be outscored but you will never lose.'

他沒有要求比賽不出錯。他沒有要求他的球員永遠不輸。他要求他們充分準備,全力以赴。『我贏了嗎?我輸了嗎?這些都是錯誤的問題。正確的問題是:我盡力了嗎?』如果是的話,他說:『你可能會大比分領先,但你永遠不會輸』。
這段引述體現了傳奇教練 John Wooden 的成長心態哲學。他教導球員將焦點從輸贏或完美表現,轉向是否竭盡所能地準備與付出。在他看來,即使最終結果不如預期,只要努力無憾,便能從中獲得學習與成長,這才是真正的勝利,而非簡單的計分牌。這種強調過程與努力的價值觀,鼓勵運動員在面對挑戰時,能更專注於自我精進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榮譽。
It created the blueprint for the Enron culture—and sowed the seeds of its demise.

它創造了 Enron 文化的藍圖,也播下了安然文化滅亡的種子。
這句話直指安然公司(Enron)文化的核心問題,即其過度推崇「人才思維」的固定心態。這種心態使得公司盲目追逐所謂的「天才」,並營造出員工必須時刻證明自己卓越的氛圍。然而,這也導致了員工不願承認錯誤、隱瞞缺陷,最終使得公司失去了學習與適應變化的能力,最終走向了破產。這強調了企業若僅憑藉天賦而非鼓勵持續成長,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So far, having a fixed mindset has meant believing your personal traits are fixed. But in relationships, two more things enter the picture—your part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tself. Now you can have a fixed mindset about three things. You can believe that your qualities are fixed, your partner’s qualities are fix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qualities are fixed—that it’s inherently good or bad, meant-to-be or not meant-to-be. Now all of these things are up for judgment.

到目前為止,擁有固定思維的意思是相信您的個人特質是固定的。但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有兩樣東西會牽涉其中—您的伴侶和『人際關係』本身。現在,您可以對三件事情抱持固定思維。您可以相信您的特質是固定的、您伴侶的特質是固定的,而關係的特質也是固定的,也就是它本質上是好或壞、是有意或無意。現在所有這些事情都有待判斷。
在人際關係中,固定心態會擴展到三個層面:對自身的特質、對伴侶的特質,以及對關係本身的特質,都認為是固定不變的。這導致人們傾向於將所有互動和問題都視為一種「判斷」,而非成長或學習的機會。這種思維模式限制了關係的發展潛力,因為一旦出現「缺陷」或「不符預期」,就可能被視為關係「不對」或伴侶「不好」,阻礙了雙方共同努力克服挑戰的可能性。
Every word and action from parent to child sends a message. It tells children—or students, or athletes—how to think about themselves. It can be a fixed-mindset message that says: You have permanent traits and I’m judging them. Or it can be a growth-mindset message that says: You are a developing person and I am interested in your development.

事實上,一言一行都能傳達訊息。它告訴兒童、學生或運動員如何看待自己。這可能是一種固定心態的訊息,它說:你有永久的特質,而我正在評斷它們。它也可以是一種成長心態的訊息,它會說:你是一個發展中的人,而我正在評判你:你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我對你的發展很感興趣。
強調父母、教師和教練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自我認知的深遠影響。每一次的互動都傳遞著潛在的訊息,可能導向固定心態,讓孩子感覺自身特質被持續評判,並將能力視為僵化;也可能引導向成長心態,讓孩子理解自己是持續發展中的個體,且其成長過程受到重視。因此,傳遞鼓勵成長與學習的訊息,而非僅僅是評判,對於塑造孩子健康的自我觀念和學習動機至關重要。
結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態致勝』提醒我們:信念的力量不僅決定成功與否,也影響我們的心靈是否能保持和諧。固定心態讓人不斷陷入自我評價的焦慮,害怕失敗、甚至掩飾不足,這種緊繃狀態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而成長心態則強調努力與學習,把挑戰與挫折視為養分,幫助我們在逆境中保持平靜與韌性。當我們轉換視角,把每次失敗當作學習的機會,就能培養一種內在的「和諧」,減少自我攻擊與比較,這對心理養生極為重要。
此外,本書亦強調「學習者心態」在人際與教育上的深遠作用。父母、教師或領導者的言行,若能傳遞「你在不斷發展」的訊息,將引導孩子或同仁建立健康的自我觀與積極的動力。這種注重成長過程的態度,不僅能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也能營造支持性的社會氛圍。當我們將焦點從輸贏轉移到「是否盡力」,心靈便不再被成敗綑綁,而能專注於自我提升與持續學習,進而實現身心平衡與長遠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