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夜晚,窗外燈火闌珊,空虛而難眠,心中突然冒出一個聲音::「我這麼努力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
那年我28歲,外表看起來一切都好。我很幸福,沒有工作經驗的理工科畢業生,順利找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由於同時做助教與研究助理,領兩份薪水,收入還不錯;工作內容如同過去讀碩士所做的,寫報告、做實驗、帶學生,駕輕就熟。離家真的近,騎機車不到10分鐘,上班前半小時再起床仍來的及。我的老闆,是人很好的一位女教授。老實的,沒什麼好抱怨的。工作了兩年後,許多個夜晚,在床上輾轉反側,心中好像有個空洞,心想:「人生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直到生命終點嗎?」自己逐漸失去了「活著」的感覺,甚至對就此一路走向終點而感到恐懼。之後,開始遍尋答案,從讀經典名著、聽大師演講、甚至去寺院體驗,最終辭掉工作,走向學習哲學之路,那時我的研究主題,就是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因珍惜家庭,願意為孩子早起準備早餐。因重視承諾,願意再忙也要履行與朋友的約定。因在意誠信,選擇在客戶高管面前說出真實。這一切的選擇,背後的「指南針」,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上一集,我們探索了「意義感」的本質與重要性。今天,我們一起往深處走去,檢視「意義感」的內核:「價值觀」。
什麼是價值觀?
簡單來說,價值觀是我們生命中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但它不是指一時的喜好,如喜歡偶像明星或流行時尚,而更像是內心的「人生羅盤」,當我們面臨重大抉擇時,做出選擇的依據。
例如,有些人在乎「自由」,想要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不想被干涉,因此他們保持單身;而有些人重視「歸屬感」,想要被愛、被需要,也能愛人、照顧人,因此他們走向婚姻。
再舉個例子,有些人在意「安全感」,儘可能規避風險與不確定,因此選擇職業或轉換工作時更加保守、穩健;而有些人重視「冒險」,寧可跌倒、受傷,也不願原地踏步,因此可能試著創業,或做出轉行、跨界的大膽嘗試。
曾經有學員問我:「價值觀與目標的差別是什麼?」舉例,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是「自由」+「冒險」,他設定的目標可能是「30歲前旅居5大洲不同文化的國家」,或是「成立個人工作室,創作商業與藝術相結合的設計作品,並拿到知名獎項」。從例子可知,價值觀是引導我們選擇或追求目標的原則或方向。而目標則是價值觀在現實世界的顯化,一個具體、可觀察、可達致的結果。
以我為例,我的核心價值包括了:「愛」、「尊重」、「信任感」、「自由度」、「有所貢獻」、「自我覺察」、「成人成己」,因此,「成為一個專業的企業教練」、「陪伴學員持續成長與實踐目標」,就是與價值觀一致的具體目標。
價值觀從哪裡來?
我們的價值觀是怎麼來的?從自己的體會中,感知有以下三個主要來源:
首先,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從小被鼓勵什麼?被禁止什麼?父母怎麼做選擇?學校老師教導了什麼信念?兒時的經驗,會深深的刻在心裡,伴隨一生。我的父母都是不願輕易向人求助的個性,他們常常告誡我們兄弟,不要隨便向人開口伸手、欠下人情。即使日子艱難,也是咬牙苦撐。這樣的成長經驗為我埋下了「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的價值觀。雖然有助解決問題,提昇自我效能與自信心,但也容易承擔過大的壓力,限制成長與成就的天花板,也會在親密關係中抗拒脆弱或害怕靠近。
其次,人生的重要事件:某次失去或獲得、某次挫折或感動,可能徹底改變你的信念,都可能讓某個價值「浮現」或「強化」,也可能是相反的「裂解」或「弱化」。例如:合夥做生意被欺騙、一段深刻情感被辜負、因父親過世被母親抛棄。這些生命中的創傷,可能會大大改變原先的價值觀。先前的節目曾提及,我15歲父親過世,得到身邊善心人士的幫助,讓我很觸動,也一直感恩,這也形塑了我後來「助人成長」的價值觀。
最後,長期的自我探索與選擇:價值觀位於我們內在世界的底層結構,但它不是靜態或一成不變的。價值觀由經驗所塑造,也必然能由經驗所改變。隨著年齡漸長、角色轉變與經驗累積,我們的價值觀也可能發生變化或重組。年輕時我很強調「自由」,現在的我做為丈夫、父親與教練,更加重視對他人「有所貢獻」。初做顧問時,我很關注「學習技巧與工具」,現在更在意「內在成長」。當我們的覺知愈清晰,愈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即使與原來價值觀不完全一致。前面談到我早年「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從事助人工作後,我更想要對他人「有所貢獻」。當這兩項不協調時,我可以做出選擇,嘗試向前輩求助、向同行學習借鑒,進而更好的為他人創造價值。這種內在察覺、梳理、整合的過程,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價值觀要怎麼發掘與排序?
你可能會好奇:「那我的價值觀是什麼?」好像清楚,又好像模糊。似乎感知到所在意的不只一項,而哪個更重要呢?介紹一個來自NLP的方法,稱為價值觀排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梳理出一組核心價值觀,讓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去澄清與確認。以下是具體步驟:
1. 清空面前的桌面。準備三張空白A4紙
2. 回憶過往,覺得最有熱情、最有成就感、最有意義的事件或時刻,舉例:被升職為經理。寫在第一張A4紙上面,不少於10項(正面事件)
3. 回憶過往,覺得最有乏味、最挫折、最難以忍受的事件或時刻。舉例:「上個工作擔任總經理助理」。寫在第二張A4紙上面,不少於10項(負面事件)
4. 請反思:是什麼讓我感到熱情、成就感、有意義(正面因素)?寫在第一張A4紙每項的後方,並畫圈(若有重覆項,只需畫一個)。如果寫的是外部因素,舉例:被升職為經理的背後是「被認可」、「被重視」。再如:「入職上市公司,規模很大」,請轉化為內在因素,可能是:「安全感」或「發展空間」
5. 請反思:是什麼讓我感到乏味、挫折、難以忍受(負面因素)?舉例:上個工作擔任總經理助理,難以忍受的是「被老闆呼來喝去」。寫在第二張A4紙每項的後方
6. 將每項負面因素(不想要的),反轉為正面因素(想要的),舉例:上面提到負面因素是:「被老闆呼來喝去」,反轉後的正面因素可能是「被人尊重」。某個負面因素是:「只被安排做例行性事務,工作極度無聊」,反轉後的正面因素可能是「變化與驚喜」。反轉後,請畫圈(若有重覆項,只需畫一個,若與先前重覆,則不畫)
7. 請將第三張空白A4紙,八等分對折,撕開成8張紙片
8. 從第一、第二張紙上所有畫圈的正面因素,選擇對你最重要的8項…,分別寫在8張紙片。可以先用刪除法,把最不重要的排除掉。
9. 請將8張紙片翻過來,打亂,兩兩配對,形成四組。翻到正面,兩兩對比。更重要的放右邊,次重要的放左邊。分成兩堆。

10. 請將左邊的4張紙片,用相同的方式,兩兩對比,依重要性排序(5-6-7-8)。
11. 請將右邊的4張紙片,用相同的方式,兩兩對比,依重要性排序(1-2-3-4)。
12. 將所有紙片依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序,並做最終檢視,看是否需要微調
到此,我們發掘了最重要的8項價值觀,同時做了優先級排序
價值觀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有些人以為價值觀只是一堆抽象概念,是思想遊戲。其實不然,當模糊的概念具象化形成文字後,就有力量。若運用得當,可能成為人生中的行動指南。
💡 應用1:當人生面臨抉擇、感到迷惘時:
也許是想要離職轉換跑道,或有個機會想要嘗試,當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此時可以問自己:這個選項,是否更貼近我重視的價值觀?如同在茫茫大海,看到一座燈塔來指引方向。當我們做出重大選擇,是否感到自在,踏實,甚至滿足的關鍵,就是你重視的價值觀是否得以實現。在顧問生涯的15年間,曾經有兩次,客戶邀請我加入他們的管理團隊,而兩次都婉拒了。不是客戶的規模不夠大,也不是對方的誠意不夠高,更不是待遇不夠好,而是只想扮演好當下的角色,陪伴更多的團隊與個人成長,如此,更加貼近我的價值選擇。
💡 應用2:檢視目標是否適配
如果你重視「身心健康」,卻每天熬夜工作,只為得到主管的認可,必然會內耗;如果你重視「陪伴親人」,卻花更多的時間與客戶應酬、只為爭取業績,心中會內疚。相反地,當我們的目標設定、時間和資源配置,與價值觀一致時,會有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充實感,如此,路會走的更穩健,也更容易到達目的地。
💡 應用3:選擇與他人發展深度關係
我認識一位知名的投資者,有許多新創公司的成功投資經驗。我曾詢問他的致勝關鍵是什麼?他說:「比起選行業、看產品、讀財報,我更重視投資的人是誰?他的領導者特質,以及核心價值觀,這個更關鍵」。這段分享振聾發聵。回想自己生平的知己好友,或是合作夥伴與長期客戶,甚至自己的另一半,都是價值觀有許多交集的真實例証。當面臨加入哪個團隊、追隨哪個老闆、要不要合夥創業,甚至是終生伴侶的選擇,都建議聽眾把價值觀是否契合納入考量重。價值觀沒有對錯,只是彼此看重的或排序不同。理解彼此的價值觀差異,我們可以選擇包容並學習適應,也可以選擇保持適當距離與建立邊界(如同第16集談到的交際、交情與交心三層次),這是讓關係維持長久與健康的關鍵。
🟢 結尾
今天,從我的生命故事開始,我們談到:
✔️ 價值觀是什麼?它像是「人生羅盤」,讓我們做出符合內心呼聲的選擇;
✔️ 價值觀源自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受重大事件所影響,也會隨人生階段不斷演化;
✔️ 當我們的行動與核心價值觀一致時,才會有內在的和諧、滿足與幸福
✔️ 理清、排序並活出你的價值觀,是實踐意義最直接的方式
🎯 本週實踐行動
1. 用前述方法,進行價值觀排序
2. 回憶過往人生的重大決定,為什麼選擇或離開一段關係?為什麼轉換跑道?為什麼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透過答案,檢視你的價值觀排序
3. 回想近期讓你感動或生氣的時刻,感受情緒背後所傳遞的聲音,被感動或被激怒的是什麼?價值觀,常從最強烈的情緒裡被揭露出來。透過答案,檢視你的價值觀排序
不是先天的遺傳,不是後天的教育,更不是命運的偶然,價值觀是我們透過生命活出來的。它不只是一段文字,而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我們怎麼活每一天,怎麼做出每個選擇,也許從這些片段中,就能拼湊出生命意義的全景圖。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