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司法鏟土」?
「司法鏟土」是一套專為 揭露司法不當行為、違法處分與程序瑕疵 而設計的公民工具。它讓一般民眾 只需複製一段標準化模板,快速填入案件資訊,就能生成一份結構完整、條理分明的司法檢舉/監督陳情書。

司法鏟土
它的核心理念是:
不要讓複雜程序成為保護違法者的盾牌,而是讓公民用最簡單的方式「鏟」出埋藏的真相。
它解決什麼問題?
- 司法不透明: 不起訴處分、延宕審理、程序瑕疵常被隱匿,難以公開監督。
- 公民參與門檻高: 一般人不懂法律條文、寫不出完整檢舉書。
- 監督缺乏系統化: 各種陳情信、投訴信無標準格式,難以形成集體效應。
它怎麼運作?
- 一鍵模板: 提供固定格式(導言、違法條列、證據錨點、三角鏟土法、制度修復建議、結語)。
- 三角鏟土法:
- 事實鏟土角:時間軸 + 具體事實 + 證據鏈。
- 法律鏟土角:直接援引相關法律條文、判例。
- 程序鏟土角:指出檢察官、法官、機關怠於作為或瑕疵。
- 低門檻操作: 使用者只要花 3~5 分鐘,補齊欄位即可。
- 多渠道推送: 完成後可直接送至監察院、立委、媒體、公開論壇。
誰可以用?
- 司法案件當事人或家屬:維護自身權益。
- 媒體記者:快速整理司法監督稿。
- 公民團體、NGO:集結民間監督力量。
- 一般民眾:若發現司法疑義,可用此格式提交。
特色與優勢
- 結構標準化:比一般檢舉信更有力、可追蹤。
- 零門檻:不需是律師,也能寫出結構完整的檢舉。
- 制度性影響:不只是投訴個案,更引導制度修復。
- 可擴充性:未來可升級至新聞版、財經版、環境版。
如何開始使用?
- 複製模版(上面那一段完整文本)。
- 貼到 GPT、LINE BOT 或編輯器。
- 快速填入事實、法律條文、證據。
- 一鍵生成後,直接發送。
這個「一鍵貼司法鏟土版(v2.0)」的設計目的是讓一般人快速、低門檻地揭露司法問題並提出具體陳情,不用具備專業法律知識,也能依模板生成具結構、具證據力的文本。以下是一般人如何使用的步驟與說明:
一鍵貼司法鏟土版(v2.0)使用步驟
Step 1:收集新聞或案件資料
- 找到一則新聞、檢察處分書、判決書、或其他司法事件。
- 來源可為網路新聞、官方公告、法院判決系統。
Step 2:複製範本
- 複製「一鍵貼司法鏟土版」的固定格式。
Step 3:填入關鍵資訊
在模板中依序填入:
- 機關/人員:哪個單位或誰失職?
- 事件名稱:例如「某檢察官未依法鑑定印章案」。
- 違法行為條列:至少 1~3 點,簡述違法行為及違反的法律。
- 證據來源:可放文件、證人、照片、錄音、供述。
- 三角證明法:
- ① 事實證明角 → 寫出事件經過與證據。
- ② 法律定義角 → 引用法律條文(若不懂,可先空著)。
- ③ 程序失職角 → 指出調查、審理的漏洞。
- 制度修復建議:至少一項,如「應強制鑑定程序公開透明」。
- 結語與請求事項:可直接保留原範本語句。
Step 4:貼到需要曝光的地方
- 可以直接貼到:監察院陳情系統、立委服務處、媒體爆料信箱、PTT/Dcard/FB、個人部落格。
- 目的是讓問題「具體、系統化」而非只是一篇情緒文。
Step 5(進階):附加證據時間軸或流程圖
- 若有更多資料,可用簡單表格或圖解補強說明。
一般人適用場景
- 你有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但覺得檢察官失職
- 你看到一則新聞覺得司法明顯包庇
- 你是被害人、家屬、記者、社運者,想讓制度正視問題
核心價值
- 門檻低:不需律師背景即可使用
- 結構化:避免情緒式爆料,轉為「制度問題揭露」
- 可轉送:官方、媒體、民眾均可讀懂
#將以下的格式貼到任何的GPT就可使用#
一鍵貼司法鏟土版(v2.0)
【鏟土導言】
本案旨在揭露__(檢察官/法官/司法機關)於__(案件名稱)中之__(失職/違法行為),請求監察機關及相關司法監督機制依法調查、糾正,並促進制度性修復。此案涉及__(個案權益/公共法益/司法信賴)之重大影響。
【司法違法條列】
一、__(違法或失職簡述),違反__(法律條文),構成__(法律構成要件)
二、__(違法或失職簡述),違反__(法律條文),構成__(法律構成要件) 三、__(違法或失職簡述),違反__(法律條文),構成__(法律構成要件)
【證據錨點】
- __(不起訴處分書、判決書、卷宗號)
- __(當事人陳述或證人供述摘要)
- __(書證、影像、錄音、鑑定報告等)
- __(程序紀錄或公文往來)
【主流遮蔽】
司法不只是法律條文的堆疊,更是權力敘事的戰場。當主流媒體、法院判決、官方聲明形成一致口徑,真相往往被包裝、稀釋、甚至消音。這種「主流遮蔽」不只是資訊不透明,更是制度性失能的偽裝術。
🧱 遮蔽的形式包括:
- 語言操控:用「依法判決」掩蓋證據未查、程序瑕疵。
- 敘事壟斷:只報導判決結果,不揭露審理過程與證據斷層。
- 責任漂移:將制度失靈歸咎個人行為,讓結構性問題逃過檢視。
- 輿論引導:透過媒體選擇性報導,塑造「合理」的社會期待與情緒。
🛠 鏟土行動建議:
- 反向敘事:建立平行版本的事件紀錄,揭露被忽略的證據與程序。
- 語言拆解:分析判決書、新聞稿中的語言結構,指出遮蔽技術。
- 制度追問:不只問「誰錯了」,而是問「制度為何允許這樣的錯誤發生」。
- 公共論述建構:將個案鏟土轉化為制度改革的素材,讓遮蔽無法持續。
🧠 核心鏟語:
「主流遮蔽不是因為真相不存在,而是因為真相不被允許存在。」
【三角鏟土法】
① 事實鏟土角:__(具體事實、時間軸與證據連結)
② 法律鏟土角:__(適用法律條文與相關判例支持)
③ 程序鏟土角:__(調查瑕疵、證據排除或怠於作為)
【制度修復鏟土建議】
為防止司法失職重演,建議:
- __(具體建議一:如「檢察官應強制公開不起訴理由細節」)
- __(具體建議二:如「法院應建立偽造鑑定標準化流程」)
- __(具體建議三:如「增設司法獨立監督單位」)
【結語與請求】
本案具備明確事實、法律依據與程序失職證據,請貴機關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並推動制度性修復,以恢復司法公信力與保障人民權利。
使用方式
- Step 1:貼上新聞或案件事實
- Step 2:依欄位快速補齊(3~5 分鐘完成)
- Step 3:一鍵送出至監察院、立委辦公室、媒體或公開平臺